思林杰:业绩变脸与大客户合作或生变 核心技术专利来源现疑云
《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 正则/作者 西洲 映蔚/风控
截至2025年7月28日,在最新一期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科创板上市公司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思林杰”)表示,2025年其主要目标是拓展应用场景及应用行业,在此过程中,会筛选具有较高毛利率以及符合公司战略发展的项目及客户,从而为其营业收入带来了增量增长。而2025年开局,在过去一季度中,其实现营业收入3,171.1万元,归母净利润-1,254.13万元,其中净利润同比下滑546.94%。
上市以来,思林杰的业绩或并不理想,其在上市次年的营业收入和归母净利润下滑明显,且2024年仍未回到2021年水平。并且,思林杰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在近两年连续下降,2025年上半年,思林杰对该大客户的收入及在订单双双下滑。除此之外,思林杰的授权专利数量不及国内同行业可比公司,且其自称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核心技术,但其中两项专利或受让自实控人母校,令人费解。另一方面,思林杰的募投项目曾因施工安全问题被通报,且申报期间,贡献超两千万元客户背景现实控人“同名”亲属,关系或待解。
一、上市后业绩“变脸”赊销加剧,在手订单减少与大客户合作或“生变”
近期,近七成的上市公司在2024年报中宣布分红,合计分红金额2.39万亿元,再创历史新高。证监会将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引导上市公司积极主动运用现金分红、回购注销等方式回馈投资者,切实提升投资者的获得感。
反观思林杰,其在上市后业绩“变脸”,近三年应收款占营收比例“畸高”于境内同行。并且,思林杰经营性净现金流连续四年告负。不仅如此,近年来,思林杰的第一大客户贡献的收入明显减少,且2025年上半年,思林杰对该客户的在手订单减少。
1.1 上市次年业绩“变脸”2024年未回到2021年水平,而销售费用持续增长
2022年3月14日,思林杰在科创板上市。
2018-2024年及2025年1-3月,思林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1.21亿元、1.19亿元、1.89亿元、2.22亿元、2.42亿元、1.68亿元、1.85亿元、0.32亿元,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510.53万元、2,958.85万元、6,283.43万元、6,603.94万元、5,403.22万元、898.44万元、1,527.31万元、-1,254.13万元。
研究发现,2023年,即上市的次年,思林杰的营业收入从2.42亿元降至1.68亿元,同比增长-30.55%;而归母净利润由5,403.22万元降至898.44万元,同比增长-83.37%。2024年,思林杰的营收及归母净利润未回到2021年的水平。
不难看出,在上市次年,思林杰的业绩“变脸”。
与此同时,思林杰的销售费用却持续增长。
2018-2024年及2025年1-3月,思林杰的销售费用分别为410.4亿元、630.83亿元、774.19亿元、832.27亿元、1,589.72亿元、1,638.13亿元、1,706.68亿元、522.69亿元。
可见,虽然思林杰的销售费用逐年增长,但是思林杰2024年的营业收入、归母净利润,均不及2021年的水平。
除此之外,思林杰或赊销高企。
1.2 近三年应收款占营收比重高于国内同行,2021-2024年经营性净现金流为负
据签署日为2022年3月9日的思林杰招股说明书(以下简称“签署于2022年3月9日的招股书”),思林杰同行业可比公司分别为National Instruments(以下简称“美国国家仪器”)、Keysight Technologies,Inc.(以下简称“是德科技”)、深圳市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鼎阳科技”)、普源精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普源精电”)、上海柏楚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柏楚电子”)、上海维宏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维宏股份”)。其中,美国国家仪器与是德科技为国外可比公司。
而2018-2024年末,鼎阳科技的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收款项融资的合计值(以下简称“应收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9.8%、12.24%、13.18%、15.78%、21.51%、13.69%、15.09%,普源精电应收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1.6%、12.98%、14.87%、12.88%、15.16%、21.00%、21.27%,柏楚电子的应收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66%、5.89%、6.89%、3.59%、4.57%、8.34%、12.09%,维宏股份的应收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6.78%、16.11%、16.6%、26.56%、31.49%、35.69%、38.33%。
同期,思林杰的应收款占营业收入的比例分别为35.76%、45.61%、59.56%、79.69%、101.13%、151.69%、104.55%。
可见,思林杰的应收款占比逐年攀升,且在2022-2024年末均超过了100%,异于国内同行。
与此同时,思林杰或持续“失血”。
2018-2024年及2025年1-3月,思林杰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793.1万元、2,604.23万元、1,459.58万元、-4,608.77万元、-2,425.23万元、-1,062.08万元、-4,306.23万元、738.57万元。
显然,2021-2024年,思林杰经营性净现金流持续为负。
此外,思林杰对大客户的销售额还出现了下滑。
1.3 近两年第一大客户贡献的收入连续下降,2025年上半年思林杰对其销售额及在手订单均下滑
2021-2024年,思林杰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分别为7,610.18万元、12,248.26万元、6,433.52万元、5,792.1万元。
而思林杰2023年报及2024年报,均收到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其中均问及思林杰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
具体来看,据出具日为2024年6月28日的《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公司2023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监管问询函的回复公告》,上交所要求思林杰补充披露前五大客户情况,说明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大幅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客户订单是否流向竞争对手,并结合期后订单情况,说明与第一大客户的合作稳定性和持续性,销售额是否存在继续下降或难以回升等风险。
对此,思林杰表示,其2023年度第一大客户为珠海市运泰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泰利”)。2022年,思林杰第一大客户披露为长园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园集团”),实际与思林杰发生交易的单位系其下属子公司运泰利、苏州市运泰利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欧拓飞科技(珠海)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欧拓飞”);自2023年10月起,长园集团内部组织架构变动,下属子公司欧拓飞合并到运泰利,2023年度思林杰第一大客户披露为运泰利。
2023年,思林杰对运泰利的销售收入为6,433.52万元,同比增长了-47.47%。
与此同时,思林杰与运泰利的合作模式为,运泰利作为苹果产业链内的检测设备供应商,采购思林杰的产品后,装入其自身检测设备产品并对苹果产业链内的企业进行销售。2023年,因为包括下游消费电子行业需求减缓等原因,思林杰对长园集团下属企业的销售金额大幅下降。
据出具日为2025年7月15日的《关于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24年年度报告的信息披露问询函的回复公告》(以下简称“2024年报问询回复”),近三年,思林杰的第一大客户均为同一客户。
具体来看,上交所要求思林杰列示近三年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内容、金额及占比、期后回款等情况,说明持续下降的原因及合理性,并结合截至目前的在手订单、2025年度实现收入和取得订单预期等情况,说明其与第一大客户合作是否存在不利变化并提示风险。
对此,思林杰表示,公司对第一大客户销售金额大幅下降主要系客户采购周期所致;同时,公司实施多元化业务发展,前五大客户销售额趋于稳定,第一大客户销售占比略有下降,具有合理性。
而需要指出的是,思林杰销售给第一大客户的产品,基本应用于终端苹果公司的产品上,2025年上半年,思林杰对第一大客户的销售额及在手订单均下滑。
2025年1-6月,思林杰与第一大客户销售额为2,498.77万元,同比下降11.45%;在手订单金额为2,876.45万元,同比下降0.85%
另外,长园集团的经营情况或承压。
据长园集团2024年报,2024年,长园集团智能装备下游应用仍以消费电子行业为主,消费类电子及其他领域的智能装备实现营业收入24.77亿元,相比同期下降5.55%。其中,运泰利持续深耕传统业务领域。
此外,据长园集团出具日为2025年4月29日的公告,因审计机构对长园集团2024年度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见的审计报告,自2025年4月30日起,长园集团的股票被实施其他风险警示,股票简称变更为“ST长园”。
值得一提的是,思林杰的市占率与国内同行相比或“垫底”。
1.4 在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业市场中,2024年思林杰市占率或不及境内可比公司
据上海仪器仪表行业协会引用自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24年,处于“仪器仪表制造行业”的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营业收入为10,803.8亿元。
据柏楚电子2024年报,柏楚电子披露了华中和华南、华东、华北、东北、其他地区的收入,分别为3.89亿元、12.29亿元、0.48亿元、0.03亿元、0.48亿元,未披露境内外的收入。
同时,据思林杰、鼎阳科技、普源精电、维宏股份的2024年报,2024年,思林杰、鼎阳科技、普源精电、维宏股份的境内收入分别为1.38亿元、2.16亿元、4.9亿元、4.61亿元。
以柏楚电子华中和华南、华东、华北、其他地区的收入作为其境内收入,据此测算,2024年,思林杰、鼎阳科技、普源精电、柏楚电子、维宏股份在国内规模以上仪器仪表制造业中的市占率或分别为0.01%、0.02%、0.05%、0.15%、0.04%。
可见,以境内收入来看,思林杰的市占率或不及境内可比公司。
简言之,思林杰在上市后业绩“变脸”,2024年尚未回到2021年水平,且近三年应收款占营收比重高企,远高于境内同行。并且2021-2024年,思林杰经营性净现金流告负。不仅如此,近年来,思林杰第一大客户贡献的收入明显减少,且2025年上半年思林杰对其销售额及在手订单,也同比下滑。值得注意的是,第一大大股东控股股东长园集团的股票在2025年被“ST”。除此之外,2024年,思林杰的市场占有率与其国内同行相比或“垫底”。
二、自称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核心技术,其中两项发明专利或受让自实控人母校
2024年6月19日,证监会在“科八条”中指出,要强化科创板“硬科技”定位。支持具有关键核心技术、市场潜力大、科创属性突出的优质未盈利科技型企业在科创板上市。
然而,思林杰作为科创板上市企业,其研发创新能力值得关注。一方面,思林杰的核心技术人员入职多年贡献的专利数量“屈指可数”。另一方面,思林杰两项核心技术对应的专利,系自高校受让而来。值得一提的是,思林杰的董事长和总经理均毕业于该所高校。
2.1 两名核心技术人员的入职均超过八年,贡献的专利数量“屈指可数”
据签署于2022年3月9日的招股书,截至2022年3月9日,尹章平与黄洪辉均为思林杰的核心技术人员。其中,尹章平入职思林杰的时间为2016年5月,黄洪辉入职思林杰的时间为2015年1月。
据思林杰2024年报,截至2024年末,尹章平与黄洪辉仍为思林杰的核心技术人员。
可见,截至2024年末,尹章平与黄洪辉二人入职思林杰的时间超过八年。
然而,经研究发现,二人为思林杰贡献的专利数量或“寥寥”可数。
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28日,黄洪辉系思林杰2项有效专利的发明人,尹章平系思林杰1项有效专利的发明人。
在此背景下,思林杰的研发成果数量或不及境内可比公司。
2.2 截至2024年末,授权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总数不及国内可比公司
据思林杰2024年报,截至2024年末,思林杰已取得授权发明专利32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5项,外观设计专利20项。
反观同行。据鼎阳科技2024年报,截至签署日,鼎阳科技现有专利354项,其中发明专利231项。
据普源精电2024年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普源精电已有发明专利437项。
据柏楚电子2024年报,截至2024年末,柏楚电子已获得103项发明专利、68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
据维宏股份2024年报,截至2024年12月31日,维宏股份及子公司专利授权且有效208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106件,有效实用新型专利42件,有效外观专利57件。
可见,截至2024年末,思林杰共有87项已授权专利,低于4家国内同行业可比公司。并且,思林杰已授权的发明专利数量,亦低于4家国内同行业可比公司。
需要注意的是,思林杰的研发或向外“借力”。
2.3 2024年报中称通过自主研发形成13项核心技术,而其中核心技术对应的两项发明专利或受让自高校
据思林杰2024年报,思林杰经过多年的自主研发积累,共掌握13项核心技术。
“高精度电压源、电流源控制技术”系思林杰核心技术之一,对应6项专利及3项软件著作权。其中的专利,包括“一种锂离子电池等效内阻的实时估算方法”、“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锂离子电池容量在线估计方法”。
与此同时,思林杰表示,“高精度电压源、电流源控制技术”等核心技术,均系思林杰凭借着多年的专业技术研究经验,针对检测仪器微型化、模块化、客户检测设备集成过程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研究,所形成的核心技术。
蹊跷的是,上述专利或系思林杰受让而来。
据中山大学科学研究院2023年6月16日发布的公开信息,“一种基于BP神经网络的锂离子电池劣化分类方法”、“一种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锂离子电池容量在线估计方法”、“一种锂离子电池等效内阻的实时估算方法”等三项发明专利权,为中山大学所有。
同时,中山大学拟进行成果转让,受让方为思林杰,转让价格为50万元,公示期为2023年6月16日至2023年6月30日。
在此情况下,思林杰的部分核心技术对应专利,或并非自主研发而来。
需要指出的是,思林杰的董事长及总经理均毕业于中山大学。
据思林杰2024年报,截至2024年末,周茂林、刘洋分别担任思林杰的董事长、总经理。并且,二人均毕业于中山大学,均系思林杰的核心技术人员。
2024年,思林杰与中山大学成立本科实习教学基地。并且,思林杰为支持中山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事业发展,促进产学研融合等目的,向中山大学教育发展基金会捐赠20万元,分别用于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微电子学院)奖励年度5名品学兼优研究生,全国电子信息博士生学术论坛等活动使用。
综合来看,在思林杰两位核心技术人员贡献“寥寥可数”专利数量的情况下,思林杰的授权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数量亦不及国内同行。并且,思林杰的核心技术对应的两项专利,或受让自实控人的母校。而思林杰在年报中称,其核心技术系自主研发而来,信息披露现疑云。
三、首发募投项目曾被“点名”存施工安全问题,贡献超两千万元客户背景现实控人“同名”亲属
2024年3月15日,证监会在发布的《关于加强上市公司监管的意见(试行)》中指出,要坚持信息披露、公司治理“双轮驱动”。值得一提的是,思林杰的信息披露与内控治理或异象“迭起”。
3.1 2024年年报信息披露问询函中,被问及其他产品前五名客户、总包及分包供应商等与思林杰是否存关联关系
据2024年报问询回复,思林杰被要求列示其他产品前五名客户的名称、销售内容、销售金额、合作时间、是否存在关联关系等情况,说明相关产品收入大幅增长的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在与主营业务无关或不具备持续性的收入。
此外,上交所要求思林杰结合募集资金支出情况,列示相关项目主要总包及分包供应商、主要设备及原材料供应商情况,包括资质、规模、成立时间、股东情况、与思林杰的关联关系或业务往来等,说明募集资金支付是否合规。
3.2 2023年11月募投项目被通报存在多项施工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因此被责令整改
据签署于2022年3月9日的招股书,申报科创板时,思林杰的募集资金拟投入3个项目,分别为“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扩产建设项目”(以下简称“模块扩产项目”)、“研发中心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研发中心项目”)、补充运营资金,拟募集资金总额为5.57亿元。
据全国建筑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平台,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28日,思林杰的“模块扩产项目”的施工企业为大建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建建筑”)。
同时,大建建筑与思林杰就“模块扩产项目”签署了一项施工总包合同,工程名称为“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扩产建设项目地下室”,金额为3,400万元。
而思林杰的这部分工程,曾在现场检查中被发现存在问题。
据广州市番禺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局2023年12月1日发布的“番禺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2023年11月份建筑施工安全执法情况通报”,“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嵌入式智能仪器模块扩产建设项目地下室”工程,建设单位为思林杰,施工单位为大建建筑。
具体来看,该工程的现场主要问题,包括“现场外脚手架使用新型连墙件,连墙件暂未取得检测合格报告”、“地下室顶板因防水施工,临边位置硬防护全部拆除后使用警示带作为防护,防护措施不足,安全隐患较大”、“现场建筑材料堆放混乱,局部位置阻塞施工通道,木方、模板等建筑材料堆放过高”、“现场使用门式架搭设的临时操作平台剪刀撑变形,门式架陈旧且未有满铺”、“现场灭火器材设置不足,材料堆放区未见灭火器”等。
对此,2023年11月13日,番禺区建设工程安全监督站下发整改通知书,并对项目经理、总监、安全员进行省动态扣分处罚。
需要说明的是,截至最新查询日2025年7月28日,该信息已无法查询。
除此之外,关于信披疑云尚未消散。
3.3 2023年,思林杰及实控人因未披露关联方及关联交易被采取监管措施
据2024年报及出具日为2023年9月14日的思林杰公告,2023年8月16日,思林杰及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收到证监会广东监管局出具的《行政监管措施决定书》,因未将广州悦创智能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悦创智能”)披露为关联方、披露相关关联交易,思林杰实际控制人周茂林被出具警示函。
问题尚未结束。
3.4 申报期间客户天棣智能的监事尹冬生,兼职监事的广州智力达的股东与思林杰实控人两名亲属“同名”
据签署于2022年3月9日的招股书,天棣智能科技(广州)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天棣智能”)与上海联纵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联纵”)均为思林杰的客户,二者受同一控制。
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思林杰对天棣智能及上海联纵的销售金额合计分别为265.38万元、699.96万元、764.68万元、504.79万元。其中,2019-2020年及2021年1-6月,天棣智能及上海联纵合计分别为思林杰的第四大、第五大、第四大客户,思林杰对该两家企业合计的销售金额,占思林杰当期销售总额的比例分别为5.9%、4.05%、4.32%。
经测算,2018-2020年及2021年1-6月,思林杰与天棣智能及上海联纵的累计交易额为2,234.81万元。
另据签署日为2021年9月17日的《关于广州思林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在科创板上市申请文件的审核问询函回复》(以下简称“首轮问询回复”),天棣智能成立于2016年7月。而2016年,思林杰即开始与天棣智能合作。
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截至查询日2025年7月28日,2016年7月18日起,尹冬生为天棣智能的监事。2016年7月18日至2022年12月15日,尹冬生、郭俊钊分别对天棣智能持股14%、7%;2022年12月16日起,尹冬生、郭俊钊分别对对天棣智能持股20%、6.5%。
也就是说,2016年7月18日至查询日2025年7月28日,尹冬生与郭俊钊均为思林杰客户天棣智能的股东。同时,尹冬生担任天棣智能的监事。
另据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广州智力达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州智力达”)成立于2017年10月17日,并于2020年1月22日注销。截至注销前,广州智力达共发生一次股东变更,且无人员任职变更。
2018年9月4日,广州智力达股东由陈慧临、郭俊钊、吴慧、尹冬生变更为陈慧临、郭俊钊、吴炜、尹冬生。变更后,陈慧临、郭俊钊、吴炜、尹冬生对广州智力达股东的持股比例分别为0.61%、48.16%、40.98%、10.25%。并且,自成立之日起至注销日,尹冬生均为广州智力达的监事,郭俊钊均为广州智力达的执行董事兼总经理。
换言之,2018-2020年,尹冬生与郭俊钊均为天棣智能及广州智力达的股东之一。此外,尹冬生担任天棣智能与广州智力达的监事。此外,吴炜曾系广州智力达的第二大股东,其退股后吴慧成为广州智力达的新股东。
需要指出的是,吴慧、吴炜,与思林杰实控人的亲属“同名”。
据签署于2022年3月9日的招股书,思林杰实际控制人周茂林的配偶为吴慧,吴慧的妹妹为吴炜。
值得一提的是,在签署于2022年3月9日的招股书中,思林杰对广州智力达“只字未提”。且其他公告中,或也未见广州智力达的“身影”。
由此可见,从吴慧、吴炜先后入股广州智利达,两人与思林杰实控人的亲属吴慧、吴炜“同名”。倘若不是巧合,思林杰与天棣智能交易期间,天棣智能的股东兼监事尹冬生,同时为广州智力达的股兼监事。而天棣智能的另一股东郭俊钊,为广州智力达的第一大股东。
而经《金证研》南方资本中心研究发现,思林杰在上市后的公告中并未涉及天棣智能、上海联纵。基于上述情形,关于天棣智能、上海联纵的股东背景,或值得关注。
而思林杰的信披问题或不止于此。
3.5 招股书披露的销售金额或与客户披露的采购额“对不上”,信息披露现疑云
据签署于2022年3月9日的招股书,2018年,苏州世纪福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世纪福”)为思林杰的第四大客户,思林杰对世纪福的销售金额为777.53万元,占思林杰当期销售总额的比例为6.41%。
然而,2018年,思林杰披露其对世纪福的销售金额,与世纪福披露其对思林杰的采购金额或“对不上”。
据世纪福2018年年度报告,2018年,世纪福的主要供应商分别为苏州翼云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苏州吉博斯精密机械有限公司、苏州诺百斯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苏州东崎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苏州精力思电气材料有限公司,世纪福对上述供应商的采购金额分别为994.05万元、864.42万元、611.85万元、473.43万元、423.33万元。
这意味着,2018年,思林杰对世纪福的销售金额,高于世纪福对其第三大供应商的采购金额。蹊跷的是,世纪福并未披露思林杰为其主要供应商。
此外,思林杰的会计政策、会计估计变更或重大会计差错更正、合并范围变更等因素,或并未对上述差异造成影响。
不仅如此,在上市后,思林杰2022-2024年报中,或未对前期会计差错进行更正。
综合来看,2024年年报信息披露问询函中,思林杰被问及其他产品前五名客户、总包及分包供应商等与思林杰是否存关联关系。在募投项目的建设上,2023年11月,思林杰募投项目被通报存施工安全问题,施工单位因此被责令整改。
另一方面,申报期间,客户天棣智能累计与思林杰交易超两千万元,天棣智能股东、监事尹冬生,彼时曾在广州智力达担任监事,而广州智力的两名股东与思林杰实控人两名亲属“同名”,关系或待解。另外,思林杰招股书所披露的2018年销售额或与客户披露的采购额“对不上”,信息披露现疑云。
四、结语
上市以来,思林杰的业绩“变脸”,上市次年,思林杰营收及净利润下滑明显,且2024年的表现仍未回到2021年的水平。此外,近三年,思林杰或赊销加剧异于同行。且近两年,思林杰来自第一大客户的收入连续下降,截至2025年上半年,思林杰对该大客户的销售额及在手订单均下滑,该大客户控股股东被“ST”,未来双方合作的持续性或值得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思林杰首发募投项目曾被点名存多项施工安全问题。申报期间,天棣智能及其关联方为思林杰贡献超两千万元收入,而该客户的背景现实控人“同名”亲属的“身影”,个中关系或待解。此外,截至2024年末,思林杰的授权专利总数和发明专利总数不及国内可比公司。且思林杰称其通过自主研发获得核心技术的另一面,其两项核心技术对应的专利或受让自实控人的母校,信息披露现疑云。
1、开会新体验:微软 Teams 公测沉浸式 3D 环境功能
2、如何看待日本团体要求删改南京大屠杀历史一事?,南京大屠杀后日本道歉了吗
3、对话京东何晓冬:不担心具身智能过热,卖大模型API并非健康商业模式,京东 何晓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