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7 17:31 作者:黑天魔神
让更多玩家勇于拥抱线下世界的媒介,为什么会是小红书?,小红书上为什么都是有钱人
2025 年的初夏,傍晚。上海豫园地铁站出口微闷的热气还没散去,巨幅 LED 屏却亮得清爽。《恋与深空》的男主角抬手伸来,仿佛隔空邀请。
一群玩家正排队驻足、调整角度,拍下一张和心动角色“手牵手”的照片,就像是两个人一起通勤、逛街和约会。
笔记来自@冰冰靓靓大雪黎
同一时间,杭州中心商场的中庭玻璃穹顶洒下成束天光,打在另一块 LED 屏上。第一次见面的女孩相互交换无料(免费的小卡、徽章、贴纸等)后,会像老朋友那样并肩举起手机,对着巨幕里的恋人招手。素不相识的玩家们,在活动现场聊天,互相拍照,因为喜欢同一个人,而成了可以托付小小心愿的朋友。
这样的情景,让我想起二十年前,“车、马、邮件都慢”。
2002年,日本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本面向女性发行的商业游戏杂志《B's-LOG》。在这里,女孩们可以从中获取游戏的一手情报,或是将自己对角色、剧情或作品的感想写成信,寄给编辑部,期待下个月的刊物里会印上自己的文字。
杂志编辑从玩家来信中挑选出动人的故事,刊载印刷,另一位读者看到杂志里陌生人的投稿,才知道“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别人也像这样喜欢他”。可这样的交流,一来一回,往往要靡费数月。
20年眨眼而过。当年只有在杂志上才能读到的告白,如今跃出纸面,走进地铁、商场、甚至每个人的手机里。
开头提到的场景,正是6月18日小红书推出的“游戏TA来访企划”,联合多家游戏厂商,邀请《恋与深空》《暖暖》系列IP等游戏的角色做客现实世界。
一个月时间里,这个话题下,已经有成千上万条笔记记录下了玩家们和心动角色相遇时的喜悦心情。
昔日被悄悄珍藏的心动,如今能被分享、被回应,还有最重要的,被触碰。
1
之所以说“可以触碰”,是因为玩家们造梦的场景,开始变得越来越近。
作为一名小红书资深用户,这两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对玩家来说,现实和游戏之间的那条线悄悄淡了色。
打开手机刷着刷着,就不鲜见这样的日常:有人把角色立牌塞进包里,拉到公园看花、在河边拍背影;遇上节日,还会摆好餐盘、点几支细蜡烛,甚至约去海底捞给“他”庆生——就像照顾身边的朋友。
笔记来自@小幽酱
还有用户使用AR和剪辑把游戏角色“放”进现实:一会儿坐在地铁窗边陪她通勤,一会儿站在景点旁肩并肩,转眼又出现在咖啡杯冒着热气的对面,好像两条世界线有了重叠一瞬。
玩家的下一步愿望,也开始越来越近,以至于把真的TA“请”进日常。这种想象,在 线下玩家聚集的场景中被放到了最大声——前段时间的一场大型线下展会上去线下展会BW的时候,在《恋与深空》展馆的中央,游戏官方为五位男主各搭起一座鲜花婚礼台,玩家可以递上一枚戒指,与官方 Coser 完成交换。
那天,我看到不少女孩穿着婚纱,在人潮间排队——轮到自己时,她们深呼吸、抬头对视,像在宣读只属于两人的誓词。舞台外,手机快门此起彼伏,花香和掌声把整个展馆裹得暖洋洋。
笔记来自@9th悦悦子
展会散场三天后,一切都还没有结束。在小红书上,相关话题的浏览量已经破1.1亿。博主 @小鱼送饭 发的“隔空互动”短视频收获了 18 万点赞,评论区铺满“下次我也想去”的评论。
虚拟恋人或许依旧停留在屏幕里,但那些怦然心动,已经确确实实落到现实的光影与人声中。
尽管展台有限,婚礼的光芒只好像一束光,但是小红书的存在,就像把这束光拆成无数手电筒,人人都能随时点亮。成千上万条笔记转发、评论后,它像成为了“发现同好”的媒介,也成了梦境本身的一部分——没有人在围观布景,而是所有人身处其中。
相比游戏杂志与编辑信件,这样近距离的梦境,是依靠社交媒体,才被放大成所有玩家的全景。
2
想象一下,如果把《恋与深空》的婚礼台放回 2005 年的线下展会,更多的玩家往往只能在新闻门户上看到“官方通稿”,即便再艳羡现场的互动,也顶多隔着几张模糊照片感叹一句“好牛”。
而依托去中心化的分发,就算你没去现场,也能透过小红书上成千上万双陌生的眼睛,切身感受到“他真的在身边”。
这让高成本的线下布景和实地互动,能够获得超额的传播效应,并在社群内持续发酵。
Cos委托能够变得越来越热,正是这种想象的外延
换句话说,每一个线下玩家和角色互动的场景,展示出的不只是场景本身。说白了,跟角色现场合张影,不只是拍个照留念。照片一传到小红书,更多人刷到、点赞、转发,就都会觉得——“即便我现在并不在场,原来他真的可以在我身边”。
正因为有这个平台,“共处”的想象才被快速放大,成了所有人都能感同身受的体验。
当“共处”的想象延伸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就连游戏联名商品也在不断进化。过去那些印着角色图案的周边,正在被更具生活感的物品取代——香水、服饰、家居用品,甚至象征亲密关系的情侣戒指。
这些东西不只是买来收藏的纪念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让角色参与自己的日常。
笔记来自@璃鱼妹妹Serafina
这种变化,背后映射的是整个玩家群体消费想象的转变:从“进入虚拟世界”,到把对角色的感情投射进现实,从喜欢一个虚构的角色到享受一种沉浸式的关系。
小红书的“游戏TA来访企划”,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的玩家共鸣和讨论,也正是因为它回应了这种情感需求——当玩家站在LED大屏下,与喜欢的角色“面对面”时,就像是原本只存在于想象中的画面,带到了真实的时空。
但,距离网民们进入Web2.0时代,也已经有十几年的时间。为什么这样真实细腻的玩家表达,却是在小红书热门后才变得这么频繁被看见?
3
这样的连通,并非偶然。
一方面,小红书聚集了大量情感细腻、乐于表达的女性用户。从数据角度出发,截至2024年12月底,小红书月活用户达到了3.5亿。在这个以女性用户为主的平台上,游戏玩家数量已经突破1.1亿,占比高达三分之一。过去30天内,“游戏”相关笔记累计发布达129万篇,获赞总量高达4.63亿。
但相比数据,另一方面,正是小红书“记录生活”的平台氛围,为这种日常化、情绪化的创作提供了天然土壤——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玩家分享的真实日常。
和其他信息由上而下、单向流通的平台不同,很多小红书用户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创作者,她们分享自己和游戏角色的故事、去线下活动的Vlog的许多分享并不带有明确目的,有些只是临时起意或灵光乍现,这样的内容不会被传统算法垂青。
用户 @星之宝比 分享的生日吹蜡烛视频
但在小红书低门槛的创作要求、去中心化的平台算法和社区运营下,算法并不只服务于流量头部或专业博主,更倾向于捕捉平凡但能唤起共鸣的内容。一篇笔记不需要引起多么大的社区讨论,也能被有同样兴趣的人找到。
这种机制,让许多没有粉丝基础的普通玩家,也能因为一次认真记录而被更多人看到。
玩家 @打蛋 的故事就是一个例子。最开始使用小红书时,她只在发布熊猫的照片,《塞尔达传说:王国之泪》发售后,她第一次分享一只自己制作的林克娃娃。
笔记来自@打蛋
这条笔记在小红书走红后,@打蛋 开始持续更新自己的手作,有时也会分享自己的图解和教程,手把手教粉丝挑选材料、缝制布片、制作配饰。
笔记来自@打蛋
最近,她又发布了一条制作林克“淑女套装”的教程,评论区已经有玩家跟着教程做出了成品,晒出了自己的返图,不少人纷纷夸赞她是“天才”。
在这里,用户不只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末端,而是一段段真实日常的记录者和参与者,表达可以不设限,也可以不完美。
这种松弛、不加修饰的表达,反而更容易打动人心,让越来越多的玩家愿意花时间写下每一种心情,也同样回应每一种心情。这些看似微小琐细的互动,逐渐织成一张温柔的网,构成了玩家间最真实的连接。
也正是因此,用户之间诞生了一种调侃,称小红书是自己的“电子闺蜜”。
这句玩笑背后,映射出一个更深的事实:小红书,正在成为玩家们最私密、也最日常的情感寄存地。
4
如果要说小红书是什么时候开始涌现这么多游戏相关内容的,其实已经很难考据了。
没有某个明确的时间节点,也不是靠某一次大型宣发打响了第一枪。在我的观察中,反而许多游戏是在这里悄悄扎根发芽,靠玩家自发的UGC内容一点点长成庞大社区。
除了时下热门的服务型游戏,一些比较老的单机游戏——《星露谷物语》《斯普拉遁》《动物森友会》等,在发售多年后不仅没有被遗忘,反而因为玩家的自发分享和持续扩散,形成了一种罕见的长尾效应。
而这种由玩家带动的长尾传播,也在使一些非主流老游戏重新焕发生命力。比如2018年上线的《一小时人生》,就正在小红书走红。
这是一款多人在线生存游戏,其核心设定是:玩家在游戏中的每一分钟代表现实生活中的一年,一局游戏最多持续一小时,也就是一个人完整的一生。
一小时后,游戏结束,一切归零,角色之间不再有任何交集。
在这样的设定下,每一局故事都是独一无二的,每段关系也本该如露水般短暂。但玩家 @幻梦昼曜 寻找自己“孩子”的笔记,因为情真意切,获得了6万点赞和超过1万收藏。
笔记来自@幻梦昼曜
在小红书的扩散机制下,这条笔记被源源不断推送到整个互联网的同好面前。最终,两个萍水相逢的网友在当晚重新取得了联系。游戏中短暂的羁绊,也因此延续到了现实世界。
这个故事也说明了,小红书的游戏社区从来不是一座孤岛。它包容多元的玩家故事——一寻找游戏中的“孩子”、分享自制的娃娃、记录和cos委托的一天……
哪怕已经已经上线多年、淡出视野的游戏,只要有玩家分享真情实感的内容,就有机会被重新看见。
这些零碎又私人、不成体系、在传统算法里常被忽略乃至过滤掉的生活切面,不会被主流算法推荐。但在小红书,这些笔记可以慢慢生长,蔓延开来,形成一个个游戏同好温暖的圈层。
当玩家愿意自发记录和讲述故事,在一次次表达中找到共鸣与连接,这样的社区文化才得以生长成参天大树。
结语
最近,小红书官宣将在上海举办大型线下展 RED LAND,8 月 8 日至 10 日落地上海杨浦区复兴岛,这也是小红书首个为游戏和二次元爱好者打造的超大型线下IP活动。
从RED LAND“沉浸式痛岛”的设计,我们不难看出小红书和游戏内容运营一脉相承的产品逻辑:把线上“种草”迁移到线下实境,再让真实体验回流平台,形成内容与社群的正向循环。
现在,我很期待在RED LAND看到更多跨越虚拟与现实的巧思,让角色真正走下屏幕、走进日常。不过,真正让这些爱穿透“次元壁”的,从来不是多高级的技术或多奢华的装置,而是那群愿意相信角色存在、愿意分享故事的人。
而小红书,正在为这些故事的分享,提供广袤的空间,与跨越时间的回响。
1、确诊超4000例,基孔肯雅热啥来头?中疾控专家回应,肯尼亚选手基普耶根
2、“中国音乐盛典:心声合鸣,爱与和平”主题文艺活动在菲律宾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