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真的存在吗?,夏朝真的存在吗?有多长时间?
一、为何夏朝的问题比商朝更难解决?
绝大多数人都把夏朝的问题和百年前商朝的问题简单划等号了。在甲骨文没被学术界 “发现” 之前,国际上也曾怀疑过商朝的存在。后来,甲骨文和殷墟被发现,商朝的存在就成了铁打的事实。
按说,夏朝的证明也该是这样:发现文物、找到城市遗址、破译文字、证实并完善古籍记载。
夏朝的证实过程会和这有区别吗?绝大多数人可能会说没区别。但事实可能并非如此。
因为夏朝和商朝完全不同,它们之间的差异,比商朝和周朝之间的差异大得多。而且,对夏朝的质疑,和百年前对商朝的质疑看似一样,性质却大不相同。
甲骨文与殷墟的出土,让商朝从《史记》《尚书》中的传说变成了信史。于是,人们自然希望夏朝也能走同样的路:先有考古发现,找到城市遗址,再破译文字,最后用文献来印证。
我们现在所说的 “夏朝”,主要依据是《史记》《尚书》《竹书纪年》等先秦至汉初的古籍。这些记载提到,夏朝在大禹之后建立,延续了数百年,直到夏桀被商汤所灭。可奇怪的是,甲骨文里压根没有明确提到 “夏” 这个王朝。
质疑夏朝存在最有力的证据 —— 虽然很少被人提起 —— 其实就来自殷墟甲骨文本身。
让人疑惑的是,连最基础的 “夏” 字,在甲骨文中都找不到。
甲骨文已经破译了不少,可其中没有一个字能被确定是 “夏”。有些学者怀疑某些没破译的甲骨文是 “夏”,但没得到广泛认可。
就目前基本确定的甲骨文来看,不仅没有 “夏” 字,也没有 “冬” 字,只有 “春” 和 “秋” 两字。
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先秦中国的编年史书叫《春秋》
甲骨文里没有 “夏” 和 “冬”,说明商朝人只把一年分为 “春” 和 “秋” 两个季节,每个季节 6 个月,加起来就是一年。
不光商朝人这样,相近时期、同一纬度的苏美尔人也是如此:在这个纬度区间,气温要么热,要么冷,一年分两个季度就够了。不冷不热的过渡期很短,没必要为这短短 1 个月专门设个季度。
二、甲骨文中的历史
甲骨文是目前已知中国最早的成体系文字,其可信度和文献地位毋庸置疑。但甲骨文中没有 “夏” 字,也没提到 “桀”,更没有 “汤灭夏” 的记载。
按照《史记》等古籍的记载,商朝的开国君主是汤,也叫汤武王。汤武王难道不是推翻了暴虐的夏桀,才得到各地诸侯拥戴的吗?
遗憾的是,甲骨文卜辞里歌颂汤武王的内容不少,却没提到他打败过 “桀”、推翻过 “夏”。
甲骨文中不仅没有 “夏” 字、“桀” 字,甚至连疑似的字都没有。
而且汤在甲骨文中并非开国君主,从帝喾、契、王亥、上甲微等一脉相承的谱系来看,丝毫没有 “臣服夏朝” 的痕迹。
这就引出一个问题:如果商人真的推翻了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大王朝,怎么可能只字不提呢?
如果严格按照甲骨文的记录来梳理中国历史,那从五帝时期之后,中国就只有一个王朝 —— 神圣、伟大且千年一系的商朝。这个朝代从五帝之一的帝喾(帝俊)开始,延续了约 1300 年,大概从公元前 24 世纪到公元前 11 世纪,而不是传统认为的从公元前 16 世纪才开始。
大部分商人领袖都称 “王”,反观曾经臣服于商朝的周人,直到周文王末年 “三分天下有其二” 时才敢称王。这似乎也能说明,这些称王的商人领袖,从未臣服于任何势力。
甲骨文里倒是多次出现 “禹” 字,大禹是受商朝人崇拜的,但他的后裔却几乎没被提及。
《史记・夏本纪》中,五分之四的内容都在讲大禹,剩下五分之一讲他的后裔。可这五分之一的内容,和《商本纪》的情节太像了:
夏启建立夏朝后,夏朝有三件大事被记载,即有过氏灭夏、少康中兴和夏桀亡国。前两件事,和商朝有易氏杀害商王亥,之后王亥之子上甲微在河伯协助下攻灭有易氏(可能就是《尚书》里提到的有扈氏)为父报仇的情节异常相似,经分析考证,连发生的时代也基本一致(公元前 19 世纪左右)。
夏桀亡国的过程,又和商纣亡国如出一辙:国王年轻时有才气、立过功,后来骄傲自大、沉迷酒色,宠幸邪恶的王后和奸臣,诸侯甲劝谏被杀,诸侯乙先被囚禁后被释放,诸侯乙仁义明德、吞并邻邦,最后讨伐国王,国王一战即败,都城失守,王朝就此更迭。
甚至一些细节也是雷同的:
夏桀囚商汤于夏台,商朝臣子们得知汤被囚禁的消息,搜罗美女与珠宝,送到夏都,夏桀同意放走汤。
商纣囚姬昌于羑里,姬昌臣子们也是选了美女与珠宝,送到商都,把姬昌赎了回来。
夏桀宠爱妹喜,商纣宠爱妲己,妹喜有特殊癖好,桀为博其欢心,“为酒池可以运舟,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醉而溺死者,妹喜笑之以为乐”,两者均以修建奢华宫殿(倾宫、鹿台)、打造酒池肉林、沉迷宴饮为标志。
夏桀宠幸赵梁、干辛,商纣宠幸费仲、恶来;夏桀杀害忠臣关龙逄,商纣杀害忠臣比干。
少康中兴和上甲微复仇的故事框架一样,夏桀和商纣的亡国情节高度雷同(都是 “有才气→骄纵→宠奸→拒谏→诸侯伐灭” 的模式),这难道不奇怪吗?
再看关于大禹的传说,“禹生石纽”(今四川汶川),“禹会诸侯于会稽”,活动范围实在太大了。在大禹的传说里,上古时期好像已经九州一统,从黄河到长江,从华北到巴蜀,大禹 “全域治水” 的足迹遍布天下。可商朝的考古遗存和青铜器分布,清楚地显示其核心统治区在 “中原腹地”;即便后来的周朝,势力范围也只是东到海边、西至陕甘、南抵江汉、北达燕辽,并未形成 “全域性统治”。而大禹传说中涉及的 “会稽”“四川” 等地,目前也没发现与夏代直接相关的考古证据。
另外,殷墟并非商朝的开端,只是商朝晚期的都城。各种古籍都记载,商朝曾多次迁都,安阳殷墟是最后一个都城。所以,年代比殷墟更早的二里头遗址,完全有可能是商朝前期的某座城市,或者是与商人竞争的 “有穷氏” 之类的方国。这也是人们最怀疑的一种可能性。
总之,从甲骨文的记载来看,夏朝要么不存在,要么就是不被商朝人承认。
三、从战国文献到《史记》
夏朝只被周人承认。按照《史记・周本纪》,周人的祖先一直在夏朝当官,后来看到夏朝衰败,过了连续多少代很长一段时间的游牧生活,之后迁徙到陕西又重新搞农业。可他们到底是从哪里迁来的?山西、甘肃、新疆,甚至中亚、中东、埃及,说法五花八门。
在战国文献中,“虞夏商周” 经常并列出现,作为连续的四朝结构。到了司马迁的《史记》,才将 “夏、商、周” 确立为正统的 “三代”。他在《五帝本纪》中讲述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帝,在《夏本纪》中记载禹承接舜的禅让,正式立国,成为 “家天下” 的开端。从此,王朝正史以 “夏商周” 为三代主轴,“虞” 则被降格为 “虞舜” 个人,不再具有 “王朝” 的地位。
司马迁在《史记》中虽然写下 “夏商周”,但他对夏朝的记载极为简略,甚至在《夏本纪》中常引用《尚书》的 “传说语气”,比如用 “曰”“或云” 等,这也能看出他本人对夏朝是持保留态度的。
如果因为《史记》记载了夏商周,就认定夏朝一定存在,那虞朝呢?
在《尚书》《左传》《逸周书》,乃至楚简、战国铜器铭文中,经常能看到 “虞夏商周” 四代并列的说法。这说明当时的人对 “周” 的归属感和正统性认同,远不如后世那么确定,反而更倾向于把 “周” 看作一个较晚加入华夏体系、后来居上的 “部落”。
《史记・周本纪》中,司马迁描述了周人始祖后稷的诞生和西迁的神话传说:“姜嫄履大人迹而生后稷…… 迁于戎狄之间,居于邰。”
这段记载的地理位置很模糊,“戎狄之间” 的说法本身就暗示,周人祖先可能长期在我国西部甚至更远的边疆活动。到了周太王、古公亶父时期,“居于岐山之下,曰周原”,这表明周人逐渐在关中定居,但并没有清晰说明此前的迁徙路径。
在古代中国神话里,西方一直是神圣之地:“西王母” 住在昆仑山,掌管不死之药;“羌” 被认为是 “有巫术” 的神秘部落;周穆王西巡见到 “昆仑”“瑶池” 诸神,这也暗合了 “西去取法” 的意象。在周人自我构建的文化叙述中,“西来”“西去取法” 是其合法性的来源。
1、外媒说辛瓦尔遗孀携巨款逃离闪电再婚,真的假的?如何看待这则消息?
2、阿里国际AI解决方案Marco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SAIL之星,阿里人工智能比赛
3、是不是只有我觉得最廉价的妃子笑荔枝,也挺好吃的?,妃子笑荔枝什么样的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