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PCR 反应的进行,DNA 会以 RNA 为中心向外扩散形成 DNA polonies,然后通过重叠延伸 PCR 将相邻的 DNA polonies 用事件识别码(UEI,Universal Event Identifiers)来串联标记,最后针对所得的串联 DNA 分子进行测序和数据分析,进而重构出 RNA 的相对空间位置。
当时,钱年超正在清华大学做博士后,看到这篇论文时给他的第一印象就是很酷。反复阅读以后,他意识到 DNA 显微镜或许能够克服现有空间转录组技术的缺陷。于是,钱年超申请并加入温斯坦教授团队,希望能把 DNA 显微镜应用到 3D 组织样品中。但是,当时的 DNA 显微镜受到 PCR 条件的限制,因此只能用于 2D 培养细胞中。在和温斯坦教授讨论之后,钱年超决定使用等温扩增方法来替代 PCR,以便能够重新设计 DNA 显微镜。研究中,他和合作者尝试了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滚环扩增(RCA,Rolling Circle Amplification)两种等温扩增方法,最后发现 RCA 的效果最好。
基于此,钱年超等人通过展开本次研究,旨在开发立体 DNA 显微镜来解决现有空间转录组技术的局限性,以便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具有单细胞分辨率的 3D 空间转录组技术,并使用该技术去研究在发育和病毒感染过程中,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微环境以及它们的相互作用。
(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通过 DNA 纳米球来标记 RNA 的空间信息
由于温斯坦教授此前发表的Cell论文仅仅使用 DNA 显微镜检测了培养细胞的甘油醛 - 3 - 磷酸脱氢酶和β- 肌动蛋白的空间分布,并重构了培养细胞的形态。所以,在本次研究的初期,钱年超直接将 DNA 显微镜用于三维组织样品。具体来说,他使用多聚胸苷引物(poly(T),polythymidine)替换了上述Cell论文中所使用的基因特定引物来逆转录 RNA。然后,他进行了 DNA 显微镜的后续操作,借此成功重构出细胞在培养皿中的分布,并构建了它的二维空间转录组。随后,他们使用 DNA 显微镜检测了 24hpf 斑马鱼胚胎的空间转录组,但是所生成的可用于测序的 DNA 产量很低,完全无法用于重构斑马鱼胚胎的形态。
经过精心的实验设计和多轮的实验条件优化,他最终成功地开发出了立体 DNA 显微镜,目前可以构建 24hpf 斑马鱼胚胎的三维空间转录组。
图 | 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Biotechnology)
日前,相关论文以《使用立体 DNA 显微镜对完整生物进行空间转录组成像》(Spatial transcriptomic imaging of an intact organism using volumetric DNA microscopy)为题发表在Nature Biotechnology[1],钱年超是第一作者,约书亚·温斯坦(Joshua A. Weinstein)担任通讯作者。
参考资料:
1.Qian, N., Weinstein, J.A. Spatial transcriptomic imaging of an intact organism using volumetric DNA microscopy.Nat Biotechnol(2025). https://doi.org/10.1038/s41587-025-02613-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