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28 09:24 作者:毕言川
中产阶层撑起了大行科工
斑马消费 沈庹
在83岁高龄之际,韩德玮博士迎来个人创业史巅峰,其控制的大行科工,日前再次向港股发起冲刺,意欲成为折叠自行车行业第一股。
43年前,韩德玮从激光物理领域跨界折叠自行车赛道,凭借一台小巧的折叠自行车,跻身行业头部,被誉为“折叠自行车之父”。
折叠自行车因小巧灵活、存放不受空间限制,解决了中产及白领人群通勤等痛点。
这个行业还是太小众,容易摸到天花板。尽管,公司已将业务延伸至海外,但9成以上收入仍依靠国内市场。
折叠自行车老大
大行科工(深圳)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大行科工)少有人知,但它的折叠式自行车产品,频繁出现在通勤路上、公园里以及山姆会员店中。
上世纪80年代初,40岁的韩德玮博士创立“大行”品牌,从激光物理领域一头钻进折叠自行车行业。当时国内自行车市场,永久、凤凰两大品牌称霸。
经几十年发展,大行科工跻身国内折叠自行车领域的扛把子,如今也迎来拥抱资本市场的关键时刻。
日前,公司向联交所二次递交聆讯资料,有望成为“折叠自行车行业第一股”。
折叠自行车是一个细分赛道,盘子小、客群小众、使用场景有限。2024年,其国内市场规模为14亿元,预计到2028年仅有38亿元,规模总体偏小。
据招股书,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大行科工销售折叠自行车分别约14.47万辆、15.39万辆、22.46万辆和9.17万辆,收入分别为2.29亿元,2.82亿元,4.31亿元和1.79亿元。
据灼识咨询数据,按2024年零售量、零售额计,公司在国内折叠自行车行业的市场份额分别为26.3%和36.5%。
尽管公司销量和收入均呈现增长态势,在国内前5大折叠自行车企业中增速最快,但市场容量太小,天花板显而易见。
为此,大行科工积极出海,向日本、泰国及欧美地区等海外市场找增量。不过,销售并不太乐观。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其海外销售收入分别为0.56亿元、0.20亿元、0.30亿元和0.10亿元,收入占比由22.1%降至5.6%。
中产撑起“半边天”
相比传统自行车,折叠自行车体积小巧,能够灵活穿梭、方便接驳各种交通工具,储存及停放空间又不受局限,公寓、办公室及公共交通工具上均可存放,顺应了中产群体的需求。
同时,国内中产阶层逐渐扩大,以及可支配收入上升,推动了中高端折叠自行车产品的增长。
大行科工瞄准这一趋势,构建了高(建议零售价≥5000元/辆)、中端(2500-5000元/辆)及大众市场(≤2500元/辆)三大产品体系。
不过,上述产品实际销售均价,与建议零售价相差甚远。以2024年为例,高、中、大众市场产品销售均价分别为3924元/辆、2130元/辆和1264元/辆。
中端产品是大行科工最重要收入来源。2022年至2024年,销售量分别为60296辆、88061辆、144209辆,占公司销售总量的40.48%、56.13%、62.83%。同期,收入由1.20亿元增至3.07亿元,收入占比由50.6%升至69.5%。
上述同期,大众市场产品销量由82095辆降至75084辆,收入占比由39.0%降至21.4%。期内,高端产品销量由6565辆增至10232辆,收入占比基本保持在10%左右。
创业40余载
时至如今,韩德玮在折叠自行车行业持续创业40多年,个人也进入耄耋之年。截至最后实际可行日期,韩德玮直接持有大行科工约88.56%股权,为公司控股股东。
据公开履历,他在博士阶段专攻激光光谱对晶体物理研究,并有合著《LaserHandbook》,曾任职于洛杉矶休斯飞机公司。
1982年,专注于学术的韩德玮才跨界自行车领域,发明折叠自行车,成立北美大行公司。后通过在台湾设立工厂,生产折叠自行车运往美国销售,业务才有起色。
1997年,韩德玮来到广东,成立大行科工前身大行科技,将其作为折叠自行车重要生产基地。
那时,国内的自行车市场发生巨变,传统自行车逐渐被摩托车、电动助力车逐渐替代。但在城市里,自行车使用场景延伸至运动、通勤等领域,产品得以进一步创新与升级。
除了传统自行车,电助力自行车、公路自行车、山地自行车等以及新材料自行车次第出现。
大行科工顺应市场,除了折叠自行车外,还是研发出公路、山地、电助力自行车以及儿童自行车产品。截至今年4月,公司已拥有超过70款自行车车型。
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公司营业收入分别为2.54亿元、3.00亿元、4.51亿元及1.85亿元,年(期)内利润分别为0.31亿元、0.35亿元、0.52亿元及0.22亿元。
随着收入增长,公司产能迎来严峻考验。2022年至2024年及2025年前4个月,其惠州工厂产能利用率分别为105.5%、93.0%、103.9%和114.1%。上述同期,公司分别有44037辆、76476辆、136690辆和65964辆自行车,由OEM供应生产。
所以,扩张产能是大行科工此次冲刺资本市场募资的首要项目。据招股书,公司计划募资在惠州工厂附近设立新生产设施,预计在2027年第一季度开始使用,预计年产能达20万辆。
2、泰柬边界冲突,法国殖民者的铅笔线拐了一下,酿成了这个世纪悲剧,泰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