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电影成为子弹,造就暑期档最佳!,子弹的电影

时间:2025-07-29 16:30 作者:于吉

电影成为子弹,造就暑期档最佳!,子弹的电影


申奥导演新作《南京照相馆》上映前,因其题材的特殊与沉重,网络上有很多猜测或观望的声音;但看完电影,我认为,《南京照相馆》不仅是今年目前为止最好的真人电影,也是近十年来最优秀的抗日战争题材电影,甚至把范围扩张到反法西斯战争题材,与《辛德勒的名单》、《钢琴家》等佳作相比仍毫不逊色。

这就是我们目前拍摄的关于南京大屠杀最好的电影,没有之一。

我衷心希望他能够取得暑期档的票房冠军,这样尊重历史,铭记历史的电影,不是太多,而是太少了。它值得被国内观众看见,更值得被世界各地观众看见。


《南京照相馆》的优秀,首先在于,导演申奥和编剧张珂为代表的创作者,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之下,选择了绝妙的切入点——把故事和人物聚焦在南京城里一个小小的照相馆。

阴差阳错下,刘昊然饰演的邮差苏柳昌被迫肩负起给日本军官伊藤洗照片的任务,这个短暂的任务使得几个不同阶层不同背景的南京市民,得以短暂相处。

在王传君饰演的日军翻译王广海的安排下,高叶饰演的情人林毓秀与照相馆老板老金一家四口,还有林毓秀救下的宋班长在这间照相馆短暂幸存,他们所见证的日军暴行也改变了他们的生命轨迹。

在见证了大屠杀惨状之后,几人的人生志向也从最初本能地活下去,到用生命守护底片,把真相带出给世人。


这样简洁而深刻的剧作结构几乎完美符合了好剧本“用一根针挖一口井”的黄金标准,借助影像这一题眼,导演在创作中达到了形式和内容的高度统一,以小见大,在环环相扣的故事中塑造出了立体、真实的人物。

影片中几乎每一个人物都有完整立体的人物弧光,战争的残酷让每一个人物都有了内在和外在的转变,精彩的人物塑造又为简约的故事增色不少。

在所有人物中,最让人叹服的,是导演对日本摄影师伊藤秀夫不落窠臼的刻画。相比于以往的影视作品对于日军或丑角化或脸谱化的设计,这个日本摄影师一开始看起来文质彬彬,在几次被要求杀人时显得犹豫,甚至以洗照片为由留下了刘昊然饰演的阿昌。


在观看时,我一度在想,导演该不会又把他塑造成良知未泯反思战争的大善人了吧?

好在,随着故事的推进,导演用极其高超的技法,呈现出了这位看似热爱艺术的富家子,人性中的冷酷和伪善。

一方面他热爱摄影,体现出“专业至上”的精神;另一方面,当日军在长江边屠戮无辜百姓,鲜血染红了滔滔江水,他想到的却是,“如果有彩色胶卷就好了”。


他一边以伪饰的摆拍虚构着“亲善照”,一边以对待蛆虫的态度漠视着普通的中国国民,虽然表面故作姿态地说着“我们是朋友”,却在冲印中国人的照片时傲慢闯入,因为“中国人的照片不重要”。

他指挥阿昌,把“不重要”的中国人照片从墙上取下来,讽刺的是,最后撕碎他伪装面具的,恰恰是他自己的傲慢;击败他的,恰恰是他以为“不重要”的中国民众。


另一个让人极其佩服的是对汉奸王广海的精准刻画。以往对于这样的“二鬼子”形象,要么是夸张的丑化,要么是描述成他不得不这么做的“洗白”,而这部电影对王广海的塑造,堪称一绝。

作为精通日语的翻译,王广海一方面贪生怕死,自私自利,在生死关头毫不犹豫地选择自保,对同胞被屠戮的苦难,他选择背过身去不去看;另一方面,即便识出了阿昌的身份,即便有机会捡起手枪,他也选择不去揭发,不把枪口对准刺杀日本人的宋班长。这又让人不由得想,也许他是不得已的吧?也许目睹了日军兽行的他会觉醒吧?

然而,即使有无数次觉醒的机会,他仍然选择了背叛,在他和情人林毓秀的对话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利己主义者和机会主义者的冷酷。在他看来,中国人只是一盘散沙,日本人怎么可能输?即使亲眼目睹日军的残暴,他仍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中。

他并不是不得不成为汉奸,而是主动选择了这样的道路,他沾沾自喜于自己出卖灵魂换取的小小特权,最终也得到了汉奸应有的下场。


在审慎地塑造了两个极富挑战的人物后,电影把无限的温柔投射给了代表普通民众的阿昌、林毓秀、宋班长和老金一家中,在电影的前半部分他们一直小心翼翼地求生,在逆境中互相扶持。

乱世中,他们只是平凡百姓中稍稍幸运的几人,直到伊藤的照片让所有人出离愤怒,电影才展现出作为普通民众的他们身上伟大的人性光辉,和中华民族不屈的精神。

在一个以日军疯狂屠戮为背景的故事里,导演没有让我们为惨状落泪,而是把全部的泪点都放在了普通百姓对祖国深沉的热爱上,和普通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上。


本片有两处让人无比动容的泪点:一个是照相馆的几人分别前最后全家福。老金用摇动的幕布展示了曾经的大好河山,遭受了苦难的几人怀着生的希望,坚定地说着寸土不让。

这是每个中国人刻在基因里的对祖国的热爱,也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历经磨难始终百折不挠的原因。而侵略者的暴行让这么美丽的土地生灵涂炭,山河破碎,这比直接展示杀人暴行更加让人心碎。而那句简单而坚定的“寸土不让”也说出了每一个银幕前观众的心声。

另一处也是照片。当伊藤发现自己的照片被掉包时,那一张张他认为不重要的中国人的照片,背后是一个个满怀希望向往着美好生活的家庭——紧接着导演给出了那些家庭在战争中的悲剧结果,美好的生活就这样被战争残酷毁灭。

这让人不禁去想,如果没有战争,他们会是怎样?最终幸免于难的林毓秀怀揣着她为胡蝶跑龙套时的电影胶片,如果没有战争,她是否会成为中国的新星?但是没有如果,千千万万个怀抱着希望美好的家庭就这样破碎,这样惨痛的历史怎能让人不心痛。


电影另一个让人极其感动的点,就是创作者在视听上极其克制,没有把受虐奇观化,而是把镜头对准了丑陋的施暴者。

在处理慰安妇被凌辱的画面时,影片没有拍摄女性受辱的场景,而是把特写给了日本兵满是梅毒疱疹的丑陋后背。没有直接地展示日军的血腥杀戮,而是用镜头语言表达出,中国人的性命,对日军只是弃于路面随意碾压的布偶。

正如影片从构思创意时就抓到的枪与相机的巧妙互文,导演深知影像有着子弹一般的力量,观看和凝视本身代表着极大的权力。所以尽管在开头结尾处,电影都将相机瞄准与子弹上膛用交叉蒙太奇的方式并置,但全片导演都拒绝用日军伊藤的相机视角拍摄被屠戮的人民,也从未给伊藤的照片特写,正如他拒绝把镜头对准被强暴的妇女。

自始至终伊藤相机中的子弹,永远只射向施暴者自己。只有在最后战犯被枪决时,摄影机才第一次展示了幸存者林毓秀的相机视角,那张如子弹般的照片,是她代表着千千万万普通的国民,审判施暴者的见证,而那些冒死藏在衣角的照片,成为了审判战犯累累罪行的铁证。


这部电影本身,也像一枚子弹。电影不仅是娱乐,也是捍卫真相的武器。

正如导演在首映礼上讲的,“除了有硝烟的战争以外,还有一场看不见的战争,就是一场舆论战、宣传战和文化战,时至今日这场战争依然没有结束,依然正在互联网上舆论环境当中不停斗争着,所以希望借这部电影、借照片、借这些素材去警示观众,能够在这场战争当中分清敌友。”

我想,申奥导演和他的创作团队凭借此片,可以称得上是可敬的战士。我们还需要越来越多的创作者,以摄影机为枪,拍摄更多铭记历史的电影。



Top

1、国家税务总局答海报新闻:截至6月底 全国超6100万户纳税人使用数电发票

2、局面失控!张碧晨陷原唱风波,汪苏泷已经给足她体面却还是被打脸,张碧晨主打歌曲

3、这,也是真实的影视圈,这,也是真实的影视圈吗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sjzclz.cn/NQS/detail/dmcaru.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于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