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1 12:09 作者:古月大松鼠
梁建章:国家育儿补贴是全面生育福利的起步,国家出台育儿政策
【文/梁建章】
2025年7月28日,国家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公布,从2025年1月1日起,无论一孩、二孩、三孩,每年均可领取3600元补贴,直至年满3周岁。
中央财政应成为发放育儿补贴的主体
近几年,多个地方政府陆续出台育儿补贴政策。我们认为,育儿补贴应该主要由中央财政负担,地方财政作为辅助。原因是,大多数地方政府并没有足够的财力补贴生育,只有中央财政才有这个财力。况且,人口是流动的,地方政府并不一定是出生率提高的受益者,孩子长大后有可能到外地工作,为整个国家做贡献但不一定是为本地做贡献。对于一个城市来说,要增加人口,通过吸引外来人口的方式比补贴生育更划算。
二是个税和社保减免:对于二孩家庭,实行个人所得税和社保减半,三孩以上家庭个人的所得税和社保全免(对于特别富裕的家庭,可以设定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三是购房补贴,具体方式可以通过按揭利息返还进行补贴。比如说补贴二孩家庭的房贷利息的50%,三孩以上家庭的房贷利息可全部补贴(不超过一个封顶补贴的上限)。
有人担忧,大量发放生育补贴会不会引起通货膨胀呢?事实上,这一担忧的核心取决于两大要素:社会产能的利用程度与就业市场的饱和状态。当前,我国正处于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就业不足并存的局面,通过消费刺激政策,能够有效激活闲置的生产资源与劳动力,实现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
中国出生人口从2016年的1883万人下降到2023年的902万人,前后相隔仅7年时间,出生人口就减少一半。而在陷入严重超低生育率的日本,出生人口从1982年的150万,减半到2023年的75万则花了41年时间。
在生育率方面,近几年中国的生育率只有更替水平的一半左右,其中2023年总和生育率只有1.01,不到更替水平的一半。
目前,中国出生人口占世界比例不到7%,但老年人口占世界比例超过25%。严重少子化会加重人口老龄化程度,工作人口相对于需要抚养的老年人口不断减少,将导致整个社会的养老成本和税收增加, 工作人口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税负。可以预见的是,如果不显著提高生育率,中国在未来20年内将成为老龄化和养老负担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会不断恶化,这将严重拖累国家财政和经济活力。
按目前的生育率,出生人口将以每代人也就是30年时间减少一半的速度萎缩。这个趋势依次对所有行业造成严重负面影响,先是奶粉、儿童用品和托育服务,然后是教育、食品、服装,再后是房屋、家具、家电、电子消费品、汽车、旅游、娱乐,最后是医疗、养老、殡葬等。这些面向消费者的行业所受到的影响,会逐步传导到面向企业的行业。上述影响不只是实际需求的萎缩,还有预期需求的下降,导致国内投资意愿低迷,进而引发资金和富裕人群加速外移。
长期低生育率对创新力和技术发展是负面的,与人口稳定的情形相比,快速老化和萎缩的社会的技术发展会更慢,并最终陷入停滞和倒退。影响创新的根本因素是人口。人口规模是创新力竞争中的基础性变量,人口数量越多,可以投入的研发人员也就更多。这种人口越多、创新力越强的关系不是线性的,而是具有递增效应的,也就是说,人口越多,不仅总体创新力会越强,而且人均创新力也会越强,这就是所谓的规模效应。
此外,人口年龄结构对创新力也有影响。一般来说,30多岁是最适合创业的年龄,所以一个国家如果拥有大量30岁左右且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那么就会对其创新尤其是颠覆性创新很有帮助。相反,如果一个国家正在迅速老龄化,那么潜在的年轻发明家和企业家就会变少。老龄化社会还存在一种阻挡效应,即老年人会阻碍年轻人的创新活力。老人在企业和社会中占据了太多重要的岗位和资源,势必影响年轻人晋升和锻炼的机会,从而削弱年轻人创新和创业的活力。
所以,中国急需出台大力度的生育支持政策,以扭转生育率和出生人口下降趋势。发放育儿补贴,就是生育支持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国际和国内的经验来看,育儿补贴政策有利于提高出生率,但力度要够大。
7月23日,《湖北日报》发表一篇题为《用政策“钥匙”打开生育“密码”——破解人口增长难题的天门探索》的报道,披露了如下数据:2024年天门市出生人口同比增长17%,8年来首次“由降转增”;今年延续向好态势,上半年出生人口同比增长5.6%。
国际和国内的经验表明,发钱补贴生育确实是有效果的,如果补贴生育没有效果,那是因为补贴的力度太小,需要加大补贴力度。
目前,中国经济产能过剩,投资饱和,很难找到回报高、长期效益好的项目。只有孩子是最好的“新基建”投资,通过中央财政把更多的福利给予养育孩子的家庭,一方面既有利于提高生育率,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一举两得的解决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