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释永信背后的巨额财富,是一笔糊涂账……,释永信是什么

时间:2025-07-29 13:42 作者:鼎故革新

释永信背后的巨额财富,是一笔糊涂账……,释永信是什么

释永信被调查这件事引爆网络。

在调查结论没有出来之前,我们难以猜测发生了什么。

但是,寺庙的产权,和尚的财产归属,这事儿啊,说白了,就是一笔“糊涂账”。

为什么糊涂?不是因为有什么高深的佛法玄机在里面,而是因为压根儿就没人想把它算清楚。或者说,那些最应该算清楚的人,恰恰就是把这笔账搅浑的人。

我们别扯什么“四大皆空”、“不问俗事”那一套,那都是用来忽悠人的。

这世上,只要涉及到钱、涉及到地、涉及到任何稀缺资源,那就必然牵扯到所有权、使用权、收益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产权”。

产权不清晰,矛盾就无穷无尽,贪腐就无孔不入。

寺庙,作为中国社会一个独特的存在,拥有着巨额的财富,却没有一套清晰的产权制度,这本身就是个巨大的漏洞,简直是为混乱和寻租量身定制。

你想想看,一个现代社会,任何组织,无论是公司、基金会、协会,甚至是一个小卖部,它的钱怎么来、怎么花、归谁所有、谁来负责,都有清清楚楚的规章制度、财务报表、法律文件。唯独到了寺庙这里,一切都变得“玄乎”起来,变得“不可说”起来。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我们一条一条地来分析,为什么寺庙的产权就是一笔彻头彻尾的糊涂账。



01 “观念上”的自我阉割

和尚嘴上说“没私利”,实际呢?

和尚们嘴上说“四大皆空”,说“不恋尘世”,说“财产是十方信众的供养,是供佛的,不是给和尚自己享用的”,听起来多高尚啊。但你仔细琢磨琢磨,这话能当真吗?

“供佛”?佛又不用吃喝拉撒,佛也不开豪车,佛更不会住金碧辉煌的宫殿。这些钱,最后去了哪里?去了谁的口袋?谁在使用?谁在消费?

说白了,这些钱最终还是被“和尚”这个群体所控制和使用。当他们说“没有私利”的时候,他们其实是在玩一个文字游戏:他们不是没有“私利”,他们只是把“私利”从“个人”的层面,抬高到了“寺庙”这个群体的层面,甚至是“佛教事业”的层面。但不管怎么包装,这笔钱最终还是服务于特定的人群——也就是那些住在寺庙里,掌握着寺庙运营权的“和尚”们。

他们说“不是给和尚自己享用”,那和尚的吃穿住行,寺庙的扩建翻修,法会的盛大排场,这些钱从哪里来?难道是天上掉下来的?还不是信众的香火钱?你不能一边享受着信众供养来的物质财富,一边又恬不知耻地说自己“没有私利”。这不是虚伪吗?

当你把一项资产的所有权模糊掉,把它说成是“公共的”、“大家的”、“信仰的”,那实际上就成了“谁能控制谁就能使用”的资产。

而谁能控制?当然是那些身居高位、掌握话语权的和尚们。这不就是变相的“公有财产”吗?

因此,寺庙的财产,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演变成了“无人负责”和“人人可取”的烂摊子。

02 和尚不能结婚

和尚不能结婚,也不能有子女,因此,寺庙财产无法传承,那谁来继承这笔“遗产”?

这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也是产权清晰化的一个死结。

传统的私有产权,一个核心的特征就是它的可继承性。

我辛辛苦苦赚的钱、买的房,我能传给我的子孙后代,这是激励我创造财富的重要动力。因为我不仅能享受,我的后代也能享受,这就形成了一个产权的稳定循环。

但和尚呢?他们出家,就意味着放弃了世俗的家庭生活,不能结婚,也没有合法的子女。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直接捅到了私有产权的核心。

你想想看,一个寺庙,它可能拥有大量的土地、房产、古董字画、现金存款,这些资产是谁的?

如果一个老和尚圆寂了,他生前掌控的这些财富,谁来接手?

按照法律,没有继承人。按照寺庙的规矩,也没有明确的“继承法”。往往就是寺庙内部推举一个“接班人”,或者由佛教协会指定。

这种“推举”或“指定”,本质上就是一种权力更迭,而不是产权的传承。

它非常容易变成内部派系斗争、权力寻租的温床。

今天你是住持,你掌握着寺庙的财富,明天你圆寂了,这笔财富就成了无主之物,然后大家一拥而上,重新划分势力范围。

这就像一块肥肉,谁都想咬一口,但谁也无法名正言顺地宣称“这块肉是我的”。

正是因为缺乏法律上可识别、可继承的产权主体,寺庙的财富才成了一笔“糊涂账”。它没有一个明确的所有者,也就没有一个明确的责任人。你不能指望一个没有继承人的组织,能够像一个家族企业那样,长远地规划和打理自己的资产。因为对于个人来说,财富的激励是长期的;对于一个没有继承人的“机构”来说,激励往往是短期的,甚至于是“今朝有酒今朝醉”的。

03 和尚与寺庙复杂关系

这又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一个和尚加入寺庙,他到底是什么身份?

如果他是“被寺庙收留”的,那他就是寺庙的“员工”或者“受益人”。他领寺庙的“工资”或“供养”,住在寺庙的房子里,使用寺庙的设施,但他对寺庙的财产没有所有权。就像你到一个公司上班,你使用公司的电脑、办公室,但你不会说“这公司是我的”。

但问题是,和尚并非单纯的“员工”。他们有的要参与寺庙的管理,有的要承担法务,有的还要对外布施化缘。

如果说他们是“合伙人”,那合伙人应该有明确的权益划分,比如入伙要出资多少,每年利润如何分成,寺庙资产增值如何分配,退出机制是什么。就像律师事务所的合伙人、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都有明确的合伙协议。

然而,在寺庙里,这些统统都是模糊的。

没有入伙费,没有股权,没有分红,更没有明确的退出机制下资产的分配。和尚之间,除了一个“师徒”或“道友”的称谓,在财产和权利上的界定,几乎是一片空白。



这种模糊的身份定位,直接导致了管理上的混乱和责任的缺失。

当一个人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身份,拥有什么权利和义务的时候,他往往就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去行动,而这往往与集体的利益相悖。

住持可以独断专行,因为没人能有效约束他;普通和尚可以抱怨分配不均,但没有权利去质问或改变,因为他们没有明确的所有者身份。

这种“糊涂身份”,为内部的权斗和腐败提供了温床。谁掌握了寺庙的实际控制权,谁就能实际支配寺庙的巨额财富,而无需承担明确的法律责任和经济义务。

04 和尚可以把香火钱当作私有财产吗?

这是最让世人诟病,也最能戳穿“清修”谎言的一点。

信众为什么要捐香火钱?是为了求佛保佑,为了积功德,为了供养三宝,为了支持佛教事业。他们想象中的“佛教事业”,是修缮寺庙,是救济贫困,是弘扬佛法,是和尚们过着简朴清修的生活。

结果呢?现实中的一些和尚,开着豪车,戴着名表,出入高级会所,私人飞机,在社交媒体上炫富,甚至包养情妇,生私生子。这些行为,与他们宣称的“清修”、“简朴”、“普度众生”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这不是赤裸裸的欺诈,是什么?

说白了,这种行为就是一种“挪用”。你收了人家的钱,承诺用于A用途,结果却用于了B用途,并且B用途还与你的身份和承诺严重不符,这就是违约,就是欺诈。

而在缺乏明确产权和监管的寺庙体系中,这种挪用变得非常容易,且难以被追究。因为“佛产”的所有权是模糊的,没有人能够真正站出来说:“这笔钱是我的,你不能这样花。”



但是,和尚这个群体就真的放弃了私利吗?

当然不是,如果是,为什么看个相,预测个前途还要收几百几千呢?

大部分寺庙里都有一堆这种业务。

少林寺里的收费项目更是多如牛毛。什么武术体验课,什么高僧看一看,甚至烧香也有排名费,几百到几万的收费后面,难道是清心寡欲吗?

当然不是,他们的私利显而易见。

香火钱从信众手里转移到了僧人手里,如果是私有财产,那他们怎么花都是无所谓的,但收取的名义与实际的用途,显然构成了观念上的冲突。

这就构成了明确的产权悖论。

05 佛祖也解不开的悖论

产权的本质是人际关系,在世俗社会中,你的和我的,在任何时代,都是泾渭分明的。不如此,社会无法正常运转。

但是寺庙之所以存在,就是他在表面上是宣布,我没有私利,我是为普渡众生而来。

寺庙里的人,无法对抗一个现实规律,你是个俗人还是个和尚,都得吃,都得穿,都有私利,穿一件豪华袈裟,也是和尚的梦想。

从古到今,信众们一边去朝拜,一边吐槽僧侣们的敛财行为。

他们认为,寺庙就是信众们捐的钱建的,根据宗教观念,你们就是一群不应该有私利的人。

因此,当历朝政府没收寺庙财产时,是没有人阻止的,甚至是叫好的。

寺庙的僧人,也在伦理上无法与大众争论,争论什么呢?和尚,不就是清心寡欲吗?不就是要以身侍佛、普渡众生吗?

他们所宣扬的观念,与自己的实际行为,是完全不一致的,因此,他们失去了主张自己私有财产的观念能力。

少林寺的商业行为,不也被无数人吐槽吗?

和尚没法论证自己私有财产的正当性。

因为你一旦开始为自己争取私利,你的那套吸引信众捐钱的理念,就完全破产了。

也就是说,和尚们用那套不谋私利的观念构建了庞大的寺庙,他们声称自己是为了造福他人而存在,自己不存在私利,这套观念制约了他们自己主张私有财产的能力。

就算是佛祖来了,他也无能为力。

这是和尚们千年来必须面对的观念悖论。

这也是寺庙产权不清,真正的观念来源。

Top

1、俄以领导人通话 普京重申支持和平解决中东冲突

2、状元杨曦皓给热身赛首秀打50分:有很多球没打进和失误,清华杨曦皓

3、解读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密码(权威论坛),我国稳增长的经济政策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sjzclz.cn/PER/detail/lorudd.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鼎故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