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AI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的雄心不止于此,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

时间:2025-07-31 18:01 作者:葫芦包

AI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的雄心不止于此,城市密度最大的城市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曾思怡

从几十年前的南部滨海渔村,到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科创、外贸和金融高地,深圳凭借政策和地理优势,以及年轻、开放、敢闯敢试的城市精神,一度被坊间称为“创客之都”。

当前人工智能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时,深圳再次走在前面。

《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指出,深圳是人工智能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深圳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000多家,排名全国第三;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研究部,2024年以来,深圳市、区两级共出台23项AI专项政策......

即使不看一系列亮眼的数据和头衔,走进深圳,你也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AI气息:机器人“警察”在街头昼夜巡逻;护理机器人在养老院协助老年人洗头、如厕;环卫机器人协助环卫工清扫垃圾……


机器人化身泡茶师 受访者供图

作为我国科创高地、AI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动力何来?人工智能热潮涌动,成为全国乃至全球产业变革的关键词,深圳今后又将怎么走?

数读“AI之城”

不妨先从一系列数据感受深圳的AI热度。

《2024胡润中国人工智能企业50强》榜单指出,深圳是人工智能产业“密度”最高的城市——在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数量上,以及在基础层、技术层、应用层的企业分布上,深圳均位居全国之首。

其中,有代表性AI企业包括云天励飞、奥比中光和晶泰科技等。

这50强榜单主要聚焦于专注AI算力或算法的中国企业,既不包括具身智能企业,例如机器人、智能汽车、智能飞行器和智能家居,也不涵盖那些在AI领域表现突出但AI非其核心业务的企业。

假设以上这些企业也被囊括进去,深圳的占比势必会更大。


深圳 图源:图虫创意

此外,深圳市人工智能行业协会等发布《2025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显示,截至2024年底,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13069家,其中深圳市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数量达到2000多家。

庞大的企业数量背后,是相对完整的人工智能产业链条。

梳理发现,深圳已经形成覆盖基础层(算力/数据)、技术层(算法/平台)、应用层(场景)和终端层(产品)的人工智能产业链,产业链完整度居于全国前列。

尤其是机器人领域,深圳还攀至全国第一城。根据公开数据,2024年,深圳机器人产业集群企业数量达74032家,机器人上市企业34家、独角兽企业9家,数量全国第一;深圳机器人产业链总产值达2012亿元,同比增长12.58%,全国居首。

再从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当下及未来的经济效益看。

2024年,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产值规模达3685亿元,同比增长22.6%,其中核心层产值合计765亿元,同比增长45.7%。未来预期方面,深圳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企业数量超3000家,产业规模年均增长超20%。

在人工智能终端产业领域,深圳提出到2026年全市人工智能终端产业规模达8000亿元以上、力争1万亿元。

全面发展、硬件突出

亮眼数据背后,深圳人工智能产业稳居全国第一梯队。

若进一步探究,是什么支撑深圳人工智能产业取得如此成绩?

一系列数据背后,又藏着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怎样的发展特征和优势?

业内常用“大模型”和“具身智能”来描述不同类别的人工智能。前者相当于“大脑”,后者类似于“小脑”+“四肢”。其中大脑负责全局决策、沟通,情感,对应人工智能产业中的大模型算法、多模态感知融合、算力基建和开发框架等;小脑负责运动感知、协调和实时反馈,包括端侧大模型轻量化;四肢即物理执行层面,对应机器人本体、智能终端和工业设备等。

中山大学教授、中世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戴欣告诉时代周报记者,当前来看,深圳在“大脑”“小脑”“四肢”皆有代表性企业和产品。

大脑方面如华为盘古大模型、腾讯混元大模型,以及华为AI相关芯片、众多AI服务器等;具身智能方面,有优必选机器人、众擎机器人、斯坦德机器人、大疆无人机(飞行机器人)、思谋工业质检仪等;各类“四肢”类的硬件企业和供应链就更丰富了。“不过综合比对来看,深圳的‘小脑’和‘四肢’相对更强,尤其是‘四肢’,在全国形成领先优势”。

这种在机器人硬件和智能终端方面的优势,源于深圳过去数十年的消费电子产业发展。

在人工智能时代到来之前,深圳就凭借国际消费电子制造中心的称号名声在外。众所周知,深圳的崛起是一个从加工贸易向智能制造、自主研发生产和品牌塑造的过程,消费电子一直在其中扮演关键角色,从最开始为富士康代工,到华为、中兴、腾讯、创维等本土品牌兴起,深圳率先实现消费电子全产业链覆盖,完成从“世界工厂”到“硬件硅谷”的晋级,华强北周边集聚全球最密集的电子元器件市场。


图源:图虫创意

这种完备的电子产业链优势,对人工智能企业而言,就表现为时间更短、成本更低的供应链服务,进而强化企业产品的竞争力。比如在国际无人机市场占据龙头地位的大疆,正是在这种产业土壤中成长起来。大疆创始人汪滔曾经说过,在深圳迭代一个无人机只要3天,在美国要3周。

2022年在深圳成立的星尘智能是一家专注人形机器人的企业,企业主产品Astribot S1在孵化两年后于2024年4月问世,既有智能的大脑,也有全能的身体,且AstribotS1关键部位配备了全球首创的绳驱技术,实现更加安全、灵活和精准。

“当初创始团队把家安在深圳,是选对了地方。”星尘智能副总裁王佳楠在接受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深圳就像为机器人产业量身打造的沃土,从芯片到各种零部件,整个行业的上中下游都紧密地集聚在这里,“这种便捷程度,是在其他地方很难感受到的”。

硬件优势造就产业化能力

业内认为,“AI+智能终端”是人工智能的终极商业化出口。

深圳智能终端领域的优势,意味着更丰富的商业化场景和更强大的产业化能力,这也将促进“大脑”——大模型的发展。

戴欣说,智能终端包括无人机、送货机器人、工厂里的机械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家居设备、智能医疗器械、可穿戴设备、智能车载设备等,这些大都是深圳既有优势产业,或是在深圳已经实现广泛应用,“比如把当前的智能终端产品理解为低等动物,当有了更智能的大模型赋能的话,它就有可能升级成高等动物,适用范围更广、可以处理更复杂的情况,也由此带来大规模经济效益”。

他还指出,大模型当前最缺的是场景化关联的准确数据。而深圳庞大的终端智能产业和大量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将不断自动产生相关场景的准确数据,这正是大模型产业应用非常渴求的资源,有望为深圳吸引更多大模型技术型公司。

王佳楠对此有深刻感受。

据她介绍,让公司的人形机器人“像人一样随机应变”,是未来进化的一大关键。他们现在一方面公司持续打磨着机器人的“身体”,不断迭代本体技术;另一方面,在“大脑+小脑”(AI)层面,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因为作为未来的家居助手,家庭环境瞬息万变充满意想不到的细节,这要求机器人必须具备更聪明、更灵活、更贴近人类的“临场反应”能力。

“而深圳拥有庞大终端智能产业生态和丰富应用场景的城市,恰好为这场关乎‘机器人应变智慧’的进化,提供了宝贵的沃土和试验场。”


由Astribot S1机器人制作的华夫饼 受访者供图

在2024年底举办的深圳市人工智能先锋城市建设推进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院长姚期智曾提到,深圳是全国科技创新的重要引擎,是全球唯一能够将智能设备制造、软硬件研发、供应链整合,多项服务聚合聚集的城市,全产业链优势在人工智能应用领域具有无可比拟的潜力。

而在产业基础和科创能力之外,地方政府的政策脚步同样密集。

据深圳市人工智能产业协会研究部统计,2024年至2025年5月,深圳市区两级出台23项AI专项政策,包括市级政策8项、区级政策15项,创新推出“训力券”“语料券”“模型券”,降低企业研发成本。

与此同时,深圳持续推进AI应用场景拓展。截至2025年3月,深圳已经形成了数批共527个应用场景、案例和产品。

在深圳全市AI应用场景持续拓展的氛围之下,不仅AI赋能当地千行百业,开放的AI应用场景,也反向推动AI技术攻关和商业化应用。

比如星尘智能的机器人已经进驻深圳养老院。王佳楠介绍,养老院其实是一个比普通家庭更需要细致关怀、也更具挑战的环境,机器人在这里,不仅要面对更密集、更复杂的照护需求——从确保老人每一步的安全,包括环境感知与安全防护能力,到理解并适应不同老人的接受程度和情绪,再到满足他们渴望的、带着温度的陪伴与交流。每一个细节,都是对机器人“应变智慧”的考验。

她把这种复杂性形容为“宝贵的训练场”。正是在应对这些真实、多元的挑战过程中,机器人的场景理解、决策判断和实时交互能力得以高效锤炼。“随着机器人能力的持续学习和迭代成熟,它们未来能精准地分担护工肩头最沉重的担子,完成那些特别耗费精力的环节”。


星尘智能Astribot S1登台演出 受访者供图

再把目光拉回深圳人工智能产业整体布局思路。

公开资料显示,从核心零部件研发到整机设计制造,从完备的产业链体系到多元的应用场景生态,深圳以及构建了“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场景应用”的闭环体系,在各领域打造全球领先的应用示范矩阵。

面向未来,戴欣建议,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新兴产业,细分赛道众多、且不同赛道专业化程度颇高,在大力推进AI颠覆和重做各行各业的同时,应有一套区别于以往的体系化新机制,包括组建兼有经济产业管理运作能力和垂类技术能力等综合能力的专家队伍,进行产业图谱的梳理和分析。

并在此基础上制定规划蓝图,全程陪跑跟进筛选出来的优质创新型项目,从而降低盲目低水平试错的比例。同时在企业创新发展过程中减少限制,鼓励创新探索,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和开放程度。

从当初的渔村到今日的国际大都市,“开放”“创新”“拼搏”一直是深圳发展的精神内核,在产业快速迭代的当下和未来,这依旧是深圳制胜的关键。

Top

1、「带头闹事」的WNBA球星,为什么值得支持?,wnba 球星

2、美联储连续五次按兵不动,美股三大指数涨跌不一,美联储指数是什么

3、王毅会见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董事会代表团,王毅 中美高层战略对话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sjzclz.cn/PIZ/detail/xzymxs.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葫芦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