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万众一心”的热血战歌如何响彻寰宇

时间:2025-07-27 07:51 作者:那时芳华

“万众一心”的热血战歌如何响彻寰宇

  原上海公共体育场中央,指挥家刘良模站在高凳上,指挥民众合唱《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7月4日,当“凯歌穿越八十年”寻访团成员来到位于上海市荆州路的国歌展示馆时,这张摄于1936年的黑白老照片定格了历史珍贵一幕。而在7月5日晚,南京奥体中心,6万多名观众在“苏超”第六轮比赛现场齐唱国歌的视频刷爆网络,雄壮的进行曲旋律穿越时光震撼心灵,令人感慨万千。

  电影《风云儿女》剧照。

  国歌展示馆坐落的这片区域,是原电通公司旧址所在地。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在此处孕育诞生。这是最早展现觉醒的中国人民拿起武器、奋起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影片之一。片中的《义勇军进行曲》,不仅成为抗战中震撼山河、催人奋进的嘹亮号角,更是跨越国界、响彻寰宇,成为世界反法西斯阵营中一曲激荡人心的国际战歌。

  光影铭刻记忆里的山河抗战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步入国歌纪念广场一隅的国歌展示馆,《风云儿女》的黑白影像正在播放。片尾处,一队觉醒了的中国民众,高唱着《义勇军进行曲》,步伐铿锵,义无反顾地奔赴抗敌战场。展厅中陈列的一页页泛黄的历史文件、一幕幕定格的电影场景、一张张承载着时代呐喊的黑胶唱片,仿佛仍在发出震耳欲聋的呼号,把观众瞬间带回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1931年起,日本帝国主义接连发动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以及古北口、喜峰口战役,把战火进一步烧向长城以南,肆意践踏中国国土,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览部主任张栓中。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和左翼文化运动,激励人民奋起反抗。澎湃激荡的时代风云,催生了抗日主题电影《风云儿女》及其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展览部主任张栓中说。

  影片中,青年诗人辛白华的故事正是时代的缩影。国难当头、民族危亡之际,他毅然决然冲破个人情感的藩篱,投身于抗日救亡的时代洪流。当目睹挚友牺牲前写来的绝笔信,辛白华发出悲怆而坚定的誓言:“朋友,我一定不使你失望,我也要做一个像你一样的长城上的雄鬼!”

  导演许幸之之子许国庆。

  《风云儿女》由田汉编剧、夏衍改编,而导演许幸之正是江苏扬州人。许幸之之子许国庆告诉记者,1934年末,许幸之与上海美专的同学吴印咸一起举办了绘画摄影联展。夏衍参观画展后邀请许幸之和吴印咸参加《风云儿女》的拍摄,给了他们走上电影创作一线的机会。

  影片中,《义勇军进行曲》不仅在片尾响起,更在开头就出现。许国庆回忆道,父亲说过,这样的安排旨在强调,《风云儿女》就是一篇抗日的战斗檄文!

  激荡寰宇的反法西斯战歌

  在国歌展示馆众多珍贵藏品中,一部珍藏版的《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尤为引人注目。这是1935年上海百代公司灌制的首版《义勇军进行曲》黑胶唱片,唱片编号为34848b。

  1935年5月24日,《风云儿女》在上海金城大戏院首映,由田汉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首次唱响,从此传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1982年2月15日,聂耳诞辰70周年纪念日当天,许幸之在《人民日报》发表《忆聂耳》一文,追忆这段难忘的往事:创作期间,聂耳几乎废寝忘食,在房间里打拍子、弹琴、踱步、高歌,被房东误以为其“发了疯”而大骂了一顿。

  聂耳为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谱曲的最后定稿。

  在通宵拍片后的一个清晨,聂耳兴高采烈地叩开许幸之的门,举着新鲜出炉的乐谱试唱,那雄壮的曲调瞬间打动了许幸之。在共同推敲下,他们对起句进行了升华,使其更为激昂;将末尾由“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前进!”大胆修改为“我们万众一心,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前进!前进!进!”增加叠句的力量,并以铿锵有力的休止符收尾,把挺身前进的情绪表达得更加明快、强烈。

  上海文物收藏家杨涌。

  “这首《义勇军进行曲》,从1935年录制第一版开始到1949年,我们前后找到7个版本。”上海文物收藏家杨涌指着各类《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版本告诉记者,在战火纷飞、文化出版饱受摧残的年月里,无数唱片被查禁销毁,但《义勇军进行曲》的发行从未间断。它如同不灭的火种,通过电影配乐、歌咏队传唱、唱片流转、报刊发行等各种手段进行传播,成为抗战时期深入人心的精神号角。

  1941年 保罗•罗伯逊将《义勇军进行曲》译成英文,并以“cheelai”(起来)命名发行唱片

  “美国黑人歌唱家保罗·罗伯逊曾深情演唱并录制此歌,开头就是音译的‘起来’,同盟国广播也时常播放。甚至在东南亚的一些抗日游击队中,这首歌也被稍加改编,成为他们的革命战歌。”张栓中表示,战争年代,《义勇军进行曲》的影响力超越了国界,在国际上广为流传,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场上,来自东方雄浑嘹亮的最强音。

  吹响历久弥新的精神号角

  90年来,《风云儿女》的意义早已超越了电影本身。它是历史的见证者,记载了“血肉长城”的悲壮;也是精神的传承者,让“起来”的呼声永不消逝。而被确立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义勇军进行曲》,更是成为国家神圣的象征和标志。

  抗战期间,各类义演、教唱,让《义勇军进行曲》如同不息的浪潮席卷城乡。其中,爱国志士、指挥家刘良模参与的一次行动深入人心。

  刘良模先生的嫡孙刘新。

  国歌展示馆中,刘良模先生的嫡孙刘新指着一张照片告诉记者,1936年6月7日,上海民众歌咏会在公共体育场举行抗日救亡歌咏大会。为阻挠这场大会,国民党当局临时在场内组织了一场足球赛。“趁着比赛间隙,近千人的歌咏队伍与四五千名群众一拥而上,将球场变成了《义勇军进行曲》等救亡歌曲的海洋,数千人同声高唱,场面极为震撼。”

  1936年6月7日,刘良模在上海公共体育场指挥民众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在照片中,刘良模站在一张临时搬来的高高的椅子上,忘我地指挥着。据说,原本军警还想阻拦,但是当唱到《义勇军进行曲》时,军警们忍不住和民众唱成一片,融入抵抗外侮、同仇敌忾的共鸣之声。这场传奇般的大型演唱活动,也成了抗战时期“音乐救国”的生动写照。

  如今,国歌展示馆精心策划的“国歌嘹亮”升旗仪式、“塑魂”红色研学课等公共教育活动,迎来大批年轻观众。戴上AR设备,观众用指尖“轻触”《义勇军进行曲》首版唱片,尘封的旋律便在寂静中苏醒,让每个人的心变得热血澎湃。

  “抗日战争期间涌现的大量经典文艺作品,如《义勇军进行曲》《黄河大合唱》等歌曲,直至今日,每一个中国人听到,都会心潮澎湃。”张栓中表示,这份在逆境中迸发的创造力与精神力量,至今仍闪耀着夺目的光辉,给予我们深刻的启迪与不竭的动力。

  看到黑白光影里的《风云儿女》,听到首版《义勇军进行曲》唱片里岁月沉淀的沙沙声,寻访团成员、研二学生沈旖璇感受到“穿越时空的邂逅”:“热血和爱国,永远都可贵,我们一定要铭记那用血肉筑就的长城,传承那永不屈服的精神。”

  寻访团根据电影《风云儿女》(1935年)创制的海报。

  指导单位:江苏省委网信办

  总策划:双传学 顾雷鸣

  策 划:田 梅 薛颖旦

  统 筹:涂 珂 顾星欣

  文 字:顾星欣

  摄 像:魏林娜 胡楠

  剪 辑:魏林娜

  美 编:朱 丽

  检 校:王 瑾

  刊头题词:孙晓云

  海报指导:卢 毅

  海报设计:沈旖璇

  支持单位:江苏省新四军研究会 南京艺术学院

  新华报业传媒集团  出 品

Top

1、扎克伯格任命赵晟佳为“META超级智能实验室”首席科学家

2、广西北海发生一起摩托艇与快艇相撞事件致两人身亡,北海 摩托艇

3、你说懂车帝不行,那你上,知乎懂车帝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sjzclz.cn/SZD/detail/aoggcj.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那时芳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