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

法国《世界报》社评:欧洲面对中国的软肋何在?,欧洲如何看待中国

时间:2025-07-28 04:18 作者:青橄榄树

法国《世界报》社评:欧洲面对中国的软肋何在?,欧洲如何看待中国

“冯德莱恩女士能够从中国礼仪安排她乘坐的红旗牌轿车的车窗中看到,中国已经涌现出一个如今无与伦比的新世界。”

这是7月26日法国《世界报》社评中的一句话。

在《世界报》对中欧峰会的评论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传统欧中关系与当下新地缘政治格局之间的矛盾与张力。评论直言不讳地指出,欧洲正陷于对中国战略姿态的误判之中:一方面是对经济发展机遇的渴望,另一方面却对中国崛起带来的系统性挑战反应迟缓甚至软弱。欧盟委员会主席乌尔苏拉·冯德莱恩和欧洲理事会主席安东尼奥·科斯塔不得不决定前往中国首都,因为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已经表示他不会访问欧洲。

这场在北京举行的、原计划为期两天却提前结束的峰会,便成为这一矛盾的清晰缩影。

其一,是欧洲在战略认知上的迟钝。美国早已将中国定位为首要竞争对手,并采取了一系列结构性应对措施。而欧洲,尤其德国,长期沉迷于对中国市场的依赖,忽略了这场“百年变局”实际上正在从中国崛起的产业优势和地缘政治抱负中蔓延开来。比亚迪与宁德时代已经不再是中国制造的代名词,而是全球电动车与新能源的领导者,这一现实欧洲无从回避。冯德莱恩在中国制造的红旗车中或许也感受到,曾经以技术领先自居的欧洲,如今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沦为“旁观者”。

其二,是经贸结构性失衡所带来的长期风险。3000亿欧元的贸易逆差显示欧洲市场正被动接纳中国的产业输出。中国高效的产业链和日益先进的技术,使欧洲在自由贸易框架内反而暴露出自身的单薄。布鲁塞尔的调查似乎来得太晚,而应对工具则远未成熟。

尽管冯德莱恩承认,欧中关系正处于“转折点”,但从目前峰会的疲软成果来看,欧盟仍未能形成一个统一、有力、具有战略深度的对华策略。欧盟类似雷声大雨点小地表达“担忧”已不足以回应中方明确的全球愿景。与此同时,中国选择不访问欧洲,却频繁往返莫斯科的外交操作,也揭示其整体对西方“分而治之”的战略思维。

《世界报》的这篇社评敲响了欧洲在中国问题上自满和滞后思维的警钟。在一个重新洗牌的国际秩序中,如果欧洲不能摆脱经济依赖、强化战略自主,其希望构建平等互利中欧关系的愿景,恐将沦为一纸空谈。问题不仅是“分歧显现”,更是欧洲是否还有能力在下一阶段重新定义与中国的关系模式。未来,是选择被动接受现实,还是激发内生变革动力?《世界报》的社评,已经给出了答案的提示。

Top

1、昔日CEO,今日阶下囚,饿了么前CEO等高管贪污4000万被抓,饿了么现任高管

2、数说中国经济半年报,2020年看中国经济半年报

3、江苏青年书法家王明作品展,王明选书法

小编推荐

当前文章:http://www.share.sjzclz.cn/UBM/detail/gwtmds.html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

我要评论

发表
取消

青橄榄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