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7-30 11:12 作者:朝盖
武大图书馆事件校方迟迟不纠错,难道处分大于法?,武汉大学图书馆总图
媒体:武大图书馆事件校方迟迟不纠错,难道处分大于法?
中国吉林网
2025年07月29日 20:36:52
983人参与96评论
7月25日,“武汉大学图书馆性骚扰事件”一审宣判。法院审理认为,不能认定男生肖某某针对特定对象实施了性骚扰,驳回女生杨某的指控。
两年前,武汉大学图书馆内一个男生抓痒的动作,被解读为“性骚扰”;两天内,校方火速下达记过处分;两年后,法院一审判决还男生清白。然而,那道本不该存在的处分决定,至今仍如烙印般刻在无辜学生的档案里。武断处罚易,纠错平反难。隔了近两年的时间再复盘武汉大学当时的处理,是不是“处分大于法”?
未审先判,舆情高压下的仓促裁决。2023年10月11日,女生杨某将“图书馆性骚扰事件”发至网络,十万浏览量瞬间点燃舆论场。面对舆情,武大校方仅用两天便火速对男生肖某某作出记过处分。耐人寻味的是,这份处分通报从头至尾未说明具体违纪行为,四天后下发的红头文件才含糊其辞地定性为“存在不雅行为”。更令人震惊的是校方事后的自白。肖母披露,武大相关负责人曾明确承认:“可以排除性骚扰,记过处分是为当时舆情降温的应急处理措施。”换言之,学校明知证据不足,却为平息舆论不惜牺牲学生权益,管理惰性压倒了程序正义,将学生当作维稳的代价。
司法正名后,校方至今未纠正当时的处理决定。2025年7月25日,法院一审判决如惊雷落地:结合肖某某皮肤病史、公共场景特征及双方零交流等事实,认定其动作系抓痒,不构成性骚扰。尽管判决书已为肖某某洗刷污名,但记过处分至今未被撤销。这一处分导致肖某某丧失保研资格,法考与从业受阻,人生轨迹被彻底改写。校方的沉默背后,暴露的是行政傲慢与责任回避:处罚时雷厉风行,纠错时步履维艰,仿佛承认错误比制造错误更损害权威。
武大在调查初期已通过监控及保卫部核查,得出“无法证明性骚扰”的结论。然而当网络声浪袭来,事实让位于维稳需求。这种“谁闹大谁有理”的逻辑,实则是公共危机管理的系统性失灵。事件中,当维权异化为道德审判,真相便在口号中湮灭。法院判决生效后,撤销处分本应是顺理成章之举。但武大至今未启动程序,折射出行政体系的刚性痼疾:处罚决定一旦做出,便难有制度性回旋余地。正如有律师所言:“肖同学为校方‘舆情降温’作了贡献,难道还要背负一生处分?”
网暴深渊,没有赢家的毁灭之战。校方的草率处分如同投进火药桶的火星,引爆了毁灭性网暴。肖某某被“开盒”,照片被制成遗像花圈,家人遭“官二代”谣言围攻;爷爷目睹辱骂后心梗离世,外公应激成植物人。而肖某某本人确诊创伤后应激障碍,自杀倾向高达80%。杨某同样沦为网暴靶心,精神濒临崩溃。这场以“正义”为名的狂欢,最终将所有人拖入泥潭。当法律程序被舆论私刑取代,没有谁能够全身而退。
武大的图书馆或许已恢复平静,但那个未曾撤销的处分,仍在无声控诉校方制度的凉薄。校方若继续装聋作哑,无异于宣告:行政机器的“面子”重过学生的清白,舆情的火焰烈于司法的天秤。当一所百年学府在纠错路上踟蹰不前,损害的何止是一个肖某某?更是公众对教育良知的信任。撤销处分不是施舍,而是对法治最基本的敬畏,因为正义若不能在制度中落地生根,便只能在网络的狂焰中化为灰烬。(久泰平)
1、岳母在老家农村属于建档立卡户,退休加低保有几百块收入,近十年居然攒了六万多
2、直播间里的酒旅新故事:内容正在重构消费链路,酒类直播网红排名
3、以案说法:饿了么下单的槟榔规格“缩水” 商家赔偿1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