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评:取消绩点制,只是教育评价改革的一小步,放弃绩点
7月25日,北京大学在校内网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内容包括: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等级制成绩不换算成绩点);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等内容。这纸通知,让北大“绩点改革”成了全网焦点。
图源:北京大学校内信息网
绩点制是与学分制相伴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20世纪80年代初我国引入绩点制改革,并在少数高校同步进行学分制改革尝试。目前,绩点制与学分制被国内高校广泛使用,成为衡量学生学业成绩、促进学分互换、推动学生校际交流的重要手段。
不可否认,绩点制清晰的分数目标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但同时也被视为高校内卷的“罪魁祸首”。在践行实施过程,绩点制“走样”“失真”受到诟病。比如,有的高校将绩点高低与评奖评优、研究生推免等挂钩,使学生对绩点功利性、工具性的关注超过了对教育过程和学习过程的关注。一些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咬定绩点不放松”,甚至为了0.01分的差距熬夜刷题。如此种种,不仅有违制度设计初心,更失去教育评价的本真意义。
教育终究是“人对人的影响”,而非“数字对数字的比较”。当前国家正在大力推行高等教育评价改革,提出“破除五唯”,即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目的在于推动评价标准从单一量化指标转向“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注重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和综合评价。北大此次的本科学业评价工作改革并非一时兴起,而是对三年前该校生命科学学院等级制试点成果的延伸、拓展,旨在鼓励学生更好地探索发展方向、发挥个人禀赋,不以单一标准评价学生学业能力。不只是北大,清华、复旦、上海交大等知名高校近年来也陆续调整评价体系,或取消绩点排名,或推行“等级制+综合评价”模式。这些调整本质上都是在扩大容错空间,让一分之差不再成为学生的“生死线”。
虽然绩点评价改革是必要的,是学生之幸,是高校之幸。但我们也不能太过于乐观。一方面,绩点制本质上只是一个工具而非核心矛盾。另一方面,等级制也不会改变“卷”的本质,对于之前绩点排名靠前的同学而言,等级制可能并不友好。比如,100分和85分,在优秀率上表现一样,可能会导致上游学生优秀率排名低于绩点排名。还要看到的是,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技术正深刻改变着教育教学,工业时代的教育评价标准已难以适配智能时代培养创新人才的需求,教育的使命和管理手段亟需转向。
高校人才培养是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其结果并非由单个因素简单决定。我们看到,北大在通知中明确要求设计“项目式学习”和“高挑战度荣誉课程”。取消绩点的同时也没有放松对成绩中下游学生的激励,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只着眼于成绩,而多注重综合素质、实践能力和交叉学科的学习。顺着这个“指挥棒”的方向努力,让教学范式从“教知识”转向“培能力”,让学生真正成为“个体”而非“群体”,教育评价才算是真正回归其本质使命。
撰文 尹贵龙
1、Windows 10问世10周年:十大成就推动PC行业发展
3、车圈重磅!新央企中国长安汽车集团即将亮相,长安汽车集团公司是央企吗